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加强产业链建设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刘义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20日版次:03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欧思绮

  近期发布的《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全省乡村人口约3200万人,占25.85%,与2010年相比减少约270万人;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约1083.15万人,抚养比从2010年的8.89%上升到2020年的11.82%。
  5月18日,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义强接受采访时分析,从整体上看,广东大量劳动力迁移进城,但在局部地区会出现劳动力“留在乡村,甚至流入乡村”现象,“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农村与城市协同发展,让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可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并提升其幸福感”。
为人才返乡创业创造空间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充满活力的产业体系,充分吸纳农村人口就业,是农民工就地市民化的基础。”在刘义强看来,目前粤东西北多数地区的产业要素聚集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很难完成。
  刘义强认为,应该利用现代化的资金、组织和科技,把农村闲置的宅基地等要素盘活,完善配套的条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加强产业链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科学的布局,提供多元就业岗位,为人才返乡创业和务工创造空间。
健全农村养老体系
  对于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刘义强表示,农村地区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建立养老院等专业养老服务。“很多老人仍需不断劳动以获取经济收入,互助式养老也很难实现”。
  刘义强建议,通过合理科学的转移支付,发展成本低、效益高、老人幸福感强的养老模式。如通过“专职社工+社会志愿者+老人之间相互服务”的模式,发展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基础的互助式养老体系,并建设乡村幸福食堂等提升老年人口的幸福感。
推进“农转非”社区治理转型
  刘义强关注到,目前珠三角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和乡村人口涌入,且一般居住在成本相对低廉的城中村、近郊等“农转非”“村改居”地区。“大规模的流入人口,对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提出了考验”。
  目前仍有部分“农转非”社区保持传统村落的模式,对此刘义强认为,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应该逐渐与城市并轨,建立与城市社区相统一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国土规划、公共服务等领域都不应与城市分割,让居民享受平等的服务。”刘义强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