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酒愁化作相思泪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27日
版次:
13
| 宋词小札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苏幕遮》
这是范仲淹在外地思念家室的作品。这首《苏幕遮》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秋景。湛青,连云彩也变得湛青的天穹,它下面是一片铺满黄叶的原野。一眼看去就使人猛然感到秋天已经来临了。这充满秋色的天地,一直向前方伸展,同一派滔滔滚滚的江水连接融合起来。而大江远处还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让江水和天空都显得迷濛莫辨了。正是斜日西下的时候,远近的峰峦各自反射着落照余晖,把夕阳的残光一步步带到更为遥远的地方。看到这一派景色,远游的客子陡然从心底里飘出一缕思乡之情,仿佛随着夕阳的残光远远飘荡开去,一直飘出斜阳之外,飘落在芳草萎萎的故乡,飘落在绿茵如染的自己的家院。
范仲淹在上片融情入景,下片就顺着景物所构成的意境,让汹涌的情潮尽情倾泻出来:“黯乡魂,追旅思”——上三字是作者妻子的梦魂,下三字是作者自己思家之念。妻子黯淡凄楚的乡魂,追寻着旅外游子的思家之梦。两种感情的化身在茫茫的空间互相寻找,互相吸引,“乡魂”终于“追”上了“旅思”,于是夫妻俩就在梦中蓦然相会。“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不料非常短暂,而且还是梦中。然而显然是有了那次梦中相会,才引起这样的渴念;而且还可见,没有这样的好梦,便只有无尽的思忆。“明月楼高休独倚”——看来又是“寻好梦,梦难成”,翻起身来,又靠在高楼的栏杆上。然而一轮明月,反而引起愁怀,所以又觉得“休倚”为好。倚是难过,不倚也同样难过。他在倚和不倚之间徘徊,真是“欲倚还休,欲休还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终于还是“休倚”了。回到室内,借酒浇愁,忘却这分相思,也解决倚和休倚的矛盾。这该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吧!但那结果也不曾稍好一点。酒立即化成相思之泪,泪比往常还更多了……
柔情似水,蜜意如绵,出自一位历史上有数的“名臣”口中,然而丝毫不曾贬损他那高大的形象。
“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真是一语点破了艺术上客观和主观的微妙关系。酒,不过是千万客观事物中的一种,然而一旦进入愁人的肠中,却化为主观的相思泪了。一切自然景物不是也有同样的转化能力么?懂得酒可以化成相思泪,甚至“酒未到”也可以“先成泪”(见范仲淹《御街行》),景与情、物与我,在文艺作品中怎么可以截然分割呢?
这首词先从写景入手,写出很典型的高秋景色,境界开展阔大。这种开阔的境界,却用那句“山映斜阳天接水”为关捩,转入“芳草无情”,轻轻传出作者思乡的念头,景与情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巧妙的。“芳草”无情而人有情。无情的芳草能远出斜阳之外,伸到自己的故乡;而人呢?富于感情的人反而不如芳草!这正是人生最无法开解的憾事。这里已不是写芳草斜阳,而是强烈地抒发沉重的怀人之情了。下片在抒情中进一步刻画作者本人的形象。那思乡的梦魂,那梦里的欢笑,那倚楼的孤影,那带酒的泪痕,都是竭力渲染勾勒人物,让他的形象鲜明而突出。
□刘逸生
上一篇:
当“神仙”穿越到现代
下一篇:
上一篇:
当“神仙”穿越到现代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