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85岁阿婆血透“生命线”堵塞
广医一院专家巧用“切割球囊”保内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6月19日
版次:
06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韩文青
85岁的麦阿婆因肾衰竭需要长期血液透析,在手腕处建立了血管通路。但此次的动静脉内瘘才用了一年多,就出现了堵塞。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在B超引导下,为麦阿婆行介入手术,巧用“切割球囊”再通血管,保住了她的动静脉内瘘。
据了解,血管通路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维护好动静脉内瘘,最大限度保护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对提高血透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透析血管通路闭塞
麦阿婆于四年前被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每个星期需要到医院做三次血液透析治疗。为避免反复扎针造成对血管的损伤,医生为她建立了血管通路,在她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头静脉,与邻近的桡动脉建立连接,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血管通路也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但是,这种动静脉内瘘并非“一劳永逸”,平均寿命一般为2.5年,通常使用两年左右就需要做一下“维护”。临床上,不少患者因内瘘出现问题无法再继续使用,需要重建血管通道。
麦阿婆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动静脉内瘘用了一年多就出“故障”,经检查发现是血管狭窄、闭塞,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球囊扩张,不到半年又出问题,透析血流量一直不达标,可能会导致体外循环凝血、透析不充分,透析机频繁出现报警。
与麦阿婆有类似经历的病友推荐她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在女儿陪伴下,麦阿婆来到了广州。
介入手术畅通血管
据介绍,由于动脉血流速度快,汇入静脉血管之后,正常情况下,可以在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部位触摸到明显的震颤,形成“猫喘音”。
王海洋教授详细了解麦阿婆的病史,触摸内瘘的震颤式“猫喘音”明显变弱,经彩超检查发现,内瘘上方有一段狭窄的血管,如果不及时进行介入手术,很快就会完全闭塞,这条血管通路将无法再使用了。
听从专家建议,完善核酸筛查等相关准备之后,麦阿婆办理了入院手续。6月10日,王海洋教授按计划为她进行微创介入手术,术中通过DSA血管造影发现,在患者上臂远端还有一处血管存在明显狭窄。
在B超引导下,王海洋教授通过穿刺孔,利用高压球囊对狭窄的血管部位进行扩张,再利用切割球囊将压迫血管的纤维条索切断,彻底扩开狭窄的“瓶颈”,进一步保障血管的通畅。
“这种切割球囊有四个刀片,可以把血管纤维环切断,如同把水管里的水垢一并清掉,对于有血管内膜增生的患者来说十分必要。”王海洋教授说,切割球囊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稍不留意会造成血管破裂,因此,医生几乎是屏气凝神完成这项操作。
经过一个小时的精细化手术,麦阿婆堵塞的动静脉内瘘重新开通。手术当天便可以使用开通后的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继续进行透析,血流量完全达标,透析过程顺利。
王海洋教授提醒,对于血透患者来说,每一次重建血管通路都会耗费新的血管资源。这类手术主要为了保住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最大限度保护有限的血管资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上一篇:
拆除颈动脉“路障”2.5厘米
下一篇:
腹痛后便血,或是缺血性肠炎
上一篇:
拆除颈动脉“路障”2.5厘米
下一篇:
腹痛后便血,或是缺血性肠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