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白水山上白水带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7月01日
版次:
12
白水山风景优美,古代已是增城八景之一。
| 岭南风物 |
白水山是增城大鹧鸪山脉的延伸山岭,由梅花顶、葫芦顶、山猪园、吊麻坑等多座山峰组成,顶峰海拔接近500米。古称泉山,“泉”字拆开即为“白水”,此外又因山上有一条洁白细长的瀑布,故而得名。据晋代顾微编撰的《广州记》称:“南海郡增城有白水山,山有瀑布悬注百余丈。”宋代编撰的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引《广州志》称:“广东增城县西二十里,有山名泉山,盖即白水山。”
《广州记》是南粤最早的地方志,白水山是增邑唯一收录入该志的地名。《太平寰宇记》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中国地理总志,对后世地志影响巨大。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更为详尽的描述:“增城之西二十里有白水山,高千仞余,上宽平,状若仰盂,可田百亩。有飞泉长百余丈,直至山足,缭绕丹丘而东,水车所激,无高不至,满足田数千百亩。两崖怪石夹束,如砥柱悬桥者,不可胜数。其旁多云母石,是曰白水丹丘。”
由此可见,白水山自古以来即被列为南粤名山,是影响地方风物、人文流传以及繁衍生息的一处山川。
白水山的山态格局,美其名曰“白水带龙”。山岭蜿蜒绵亘,山中飞泉高挂,云蒸霞蔚,宛若祥龙盘踞。由于前面是盆地平原,因而山虽不算高,却显得气势如涌,雄奇险峻。山上危崖峭壁,怪石嶙峋,林树茂密。瀑布就从山体高处的岩石间涌出,倾泻而下,犹如玉带绕动,白练飘拂,跌宕生姿,被人们称之为“白水带”。白水带瀑布,长420米,宽30多米,落差达170米。又称“白水磜”,“磜”即“台阶”之意,乃因这道瀑布悬挂在高低错落的岩石之上。
白水山既是自古闻名的南粤名山,白水带瀑布自然也是古之胜景。
据史料记述,白水带自唐宋以来即闻名岭南,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传诵不衰的诗篇佳话。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在流贬岭南时曾携带幼子苏过游白水山,写下《游白水书付过》一文;南宋增城籍右丞相、文学家、“菊坡学派”创始人崔与之,曾以“山障翠屏连素幕,泉分清溜滴明珠”诗句描述白水山瀑布;明嘉靖年间增城籍进士、大理寺评事刘维嵩有诗句“丹鼎九还云漠漠,飞泉千尺日悠悠”;清乾隆年间增城知县管一清《咏白水山》诗句“殷雷撼山山欲移,天门龙跃扬素髻”,等等,不一而足。
白水山的风光风物,不知引发了多少人的向往和驻留,在历史和传说中,有不少众所周知的人物曾来到白水山,留下不同凡响的生命踪迹和动人故事。这些人物,有仙俗一体的仙家,有炼丹济世的道长,有修行得道的和尚,有才名超卓的大儒,可谓仙道佛儒齐齐出没于此。据可查资料,主要有葛洪、何素女(何仙姑)、王昌龄、白玉蟾、苏轼、崔与之、李昴英、赖镜、廖弘等。
今天的白水带瀑布已不复旧时的辉煌情景,有些时候甚至水流枯竭,但随着生态的恢复,白水山上森林茂密,白水山前作物生长,相信“飞泉千尺”的景象必将在不久之后生动重现。
□高枝
上一篇:
下一篇:
客家灰水糍
上一篇:
下一篇:
客家灰水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