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阿叔体检揪出恶性胃间质瘤
专家建议,45岁以上人群至少做一次胃肠镜筛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7月17日
版次:
06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黄睿
56岁的刘先生在体检胃镜检查时意外发现胃黏膜下一处直径3厘米的隆起病变,进一步检查确认为胃间质瘤,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时接受了手术治疗,随诊2个月恢复良好。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林?教授提醒,胃间质瘤可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是在内镜筛查时发现,45岁以上人群都应做一次胃肠镜筛查。
胃镜发现胃底隆起病变
今年4月初,刘先生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做了一次全身体检,报告显示“胃蛋白酶原I低,提示胃酸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建议消化专科进一步就诊”。随后,他做了无痛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底有一个直径约3cm的黏膜下隆起病变。
该院消化内科林?教授看了刘先生的检查,建议他做超声胃镜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当天下午,焦灼的刘先生就联系了另一家医院,赶紧做了超声胃镜和上腹部CT。然而,两个结果不太一样。超声胃镜提示胃底肿物来源于固有肌层,考虑胃底间质瘤可能性大;而上腹CT平扫只发现肝S2段小囊肿,未见其他占位性病变。
听从专家的建议,刘先生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办理住院,接受进一步诊疗。入院后,林?教授为刘先生再次安排了上腹部CT增强扫描,此次CT发现胃底一个直径3cm的软组织结节,其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呈轻度强化,考虑胃间质瘤可能性大。
针对刘先生的病情,林?教授分析认为,由于肿物大部分向腔外生长,并且内部有钙化,不排除恶性间质瘤。经胃肠外科伍衡教授会诊,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刘先生随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间叶源性肿瘤,伴骨化和软骨化生,考虑胃肠道间质瘤(高危险度)。随诊至今恢复良好,目前正在接受靶向(伊马替尼)治疗。
小于3厘米肿物内镜治疗
据了解,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常见部位为胃和小肠,部分可见于腹腔肠系膜及网膜,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分为低危险度和高危险度,后者属于恶性肿瘤,有侵袭的特点以及复发转移的风险。
目前,间质瘤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临床症状不典型,患者可能仅有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肿瘤长大时可能摸到腹部包块。大部分患者是在内镜筛查时意外发现此病,也有部分患者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在进行内镜诊治的时候发现。
为何刘先生前后两次上腹CT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林?教授表示,普通的上腹CT平扫对于胃壁小肿物有时不是特别敏感,如果没有相关病史参考,很可能造成漏诊。而且,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替代内镜检查。
林?教授介绍,一般小于1cm的间质瘤属于低危险度的可能性较大,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大于3cm的间质瘤属于恶性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介于1cm-3cm的间质瘤可行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或者全层切除术,术前建议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起源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联合CT或者MR检查,为患者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的胃肠道间质瘤多数预后良好,无论是胃肠镜还是腹腔镜治疗都能为患者提供微创的治疗方案。关键是大家重视体检、早期发现,45岁以上人群都应进行一次胃肠镜筛查。”林?教授提醒道。
上一篇:
67岁阿伯“无缺血”心脏移植
下一篇:
肩关节脱位
上一篇:
67岁阿伯“无缺血”心脏移植
下一篇:
肩关节脱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