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儿孙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7月20日版次:13

  农民从地里刨食,不是容易的事儿。 视觉中国供图

  城市里的小夫妻,一旦有了宝宝,就升级为“孩奴”,农村里的老人,孙子都上学了,还甘当儿子奴,孙子奴。
  春天里,崔伯去城里打工了,种植苗木,种花种草。夏收收麦子,崔伯都没在家待几天,收了麦子,种上玉米,他又去了城里。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崔伯想扒了重建,起居间和门面房加起来至少花费20万元,崔伯和老伴的积蓄不够。乡亲们口口相传他儿子有100万元,可是儿子儿媳连10万元都拿不出来。崔伯没办法,才跑出去打工。
  崔伯都七十岁的人了,一些正式单位嫌弃他年龄大不要他,他只好跟着包工头做一些散活,在马路上种树,在公园里栽种花草,一天的工钱80元。他每天早晨四五点就出发,晚上八九点才回来,身上的衣服每天都弄得脏兮兮的。
  儿媳妇逢人就抱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早些年不出去打工,马上盖房子了,他才出去打工。崔伯种了十亩地,一年种两季庄稼,老伴的精神有些问题,帮不上忙,儿子儿媳不管庄稼地里的活。农闲时,崔伯还帮衬着儿媳妇看门市,哪儿有时间出去打工呢?
  崔伯种地的收入自己捞不到多少,儿子家里的水电费都是他埋单,儿子一家四口吃喝,还有孙子孙女的学费都是他埋单。儿子在县城打工,儿媳在家里开服装店。儿媳的店里缺什么需要什么,都找崔伯伸手要钱。
  崔伯就这一个儿子,儿媳找茬和他们吵架,崔伯老两口只会擦眼抹泪。老伴说:咱不敢和人家顶嘴,将来咱老了,人家不管咱怎么办?
  家里的房子也是给儿子、孙子盖的,崔伯老两口都已经到了这岁数,即便盖起来,还能住多少年呢?
  薛伯和老伴生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父母的事几乎不管,养老送终成了小儿子的事。
  小儿子不成器,没有文化,没有手艺,还拈轻怕重,脑力活干不了,体力活不愿意干,都四十岁的人了,还在家啃老,成天梦想着一夜暴富。找了个媳妇,和他一样,又馋又懒又奸,对待公婆吆三喝四。小儿子家有两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跟着薛伯老两口生活。
  薛伯和儿子虽然分家了,却住在一个院里。老两口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小儿子一家四口。儿子儿媳不懂得感恩,经常打骂他们。薛伯手头有点小钱,就被儿子糊弄去了。
  薛伯平时守着一家便利店度日,冬天做豆腐,四处赶集卖豆腐,老伴常年在马路上打扫卫生做保洁员。老两口如此勤劳苦干,还是满足不了儿子儿媳的胃口。
  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攀比,看到别人家住楼房开轿车,儿子也让薛伯给他买房买车。薛伯哪儿有这能力?儿子儿媳就怂恿他去银行贷款,房子买了,车买了,房贷和车贷都压在了薛伯和老伴身上。
  相比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儿子的家庭,生养一儿一女的家庭相对好点,父母的晚年过得舒服点。
  刘伯家一儿一女,儿子儿媳在县城租房打工,孙子孙女读寄宿制学校。这一家人是填不满的无底洞,成天向父母要钱要东西,隔三差五回来搜刮一番,米面粮油,蔬菜水果都从家里拿。父母生病了,需要看病住院,儿子没影了。
  刘伯的女儿贴心,嫁得离娘家近,父母有个头疼脑热,就从婆家赶回来,带着父母去医院看大夫。父母的着装不体面,女儿包揽了父母一年四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衣服。
  女儿再怎么贴补父母,也架不住儿子是个吸血鬼。有些好东西到了刘伯和老伴手里,老两口还没捂热,就被儿子抢去了。
  刘伯和老伴的年龄大了,身体不好,做不了别的工作,只好每天出门捡废品,以拾荒为生。走在马路上,刘伯和老伴连一个矿泉水瓶,一个牛奶盒都不放过,都捡到三轮车上。他们每天都到马路边上的垃圾桶里翻找值钱的纸箱、瓶子,乡下人过日子仔细,很多人扔垃圾的时候已经筛选一遍,值钱的东西都收纳起来了,所以垃圾箱里扒拉不出多少值钱的东西。
  挣不到钱,他们就更加节省了,一分钱恨不能掰成八瓣用。儿子儿媳在外面吃香喝辣,压根不管父母在家吃糠咽菜。
  都说啃老是为了反哺,这些老人从儿子那里几乎得不到半点回报,他们完全是付出型的父母,孙子孙女原本应该是儿子儿媳养育的,儿子却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这些老人就这样半自愿半被迫地给儿子、孙子打一辈子工,直到闭上眼睛为止。
□徐俊霞
  农民从地里刨食,不是容易的事儿。      视觉中国供图

下一篇:让座红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