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非瘟三周年回顾

行业学到了什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8月05日版次:09
  三年前的8月3日,当中国第一例非洲猪瘟的消息公布,大多数养猪人完全不会想到,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行业常说这三年是养猪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究竟有哪些变化,我们不妨来一次复盘。
  一、疫情之变,从恐慌到常态。
  非洲猪瘟从一开始,就因其无药可治,无苗可防的特性,令养猪业感到非常棘手。再加上当时养殖户普遍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进入我国后开始四处蔓延。养殖户面对这个全新的对手,边试错边前行,自然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今非瘟依然是无药可治,无苗可防。但如今每个猪场从老板到饲养员都以生物安全为第一要务,养猪业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应对可能的疫情。
  二、猪价之变,从巅峰到回归。
  假如有一个没有非瘟的平行世界,那么2018年正值传统猪周期的谷底。根据新牧网猪价数据,2018年5月13日全国均价最低达到5元/斤。然而非瘟的出现,完全改变了猪价固有的逻辑。
  尽管直接扑杀的生猪占总出栏的比例微不足道,但疫情带来的恐慌导致全国各地养殖户集中抛售,2019年上半年开始,我国生猪,尤其是母猪的存栏急剧减少,自然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2019年10月30日,全国均价达到历史最高的20.78元/斤。
  当猪肉都要成为“奢侈品”,国家必须要出手了。以2019年8月农业农村部会同七大部门出台的17条支持生猪业的政策措施为标志,从中央到省、再到市密集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恢复生猪。
  高猪价与政策强力支持的双重刺激下,养猪业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复产热潮,尤其是在大企业的带领下,生猪存栏急速恢复。
  产能的剧增,自然伴随着猪价的同步下跌。从今年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跌幅超过55%。全行业又重新回到了非瘟前的普遍亏损状态。
  三、产业之变,从分散到集中。
  疫情和猪价变化的表象背后,行业的发展赛道已经被彻底颠覆。
  巨头的扩张是显而易见的,笔者统计,仅上市猪企的年出栏总量,就在三年内增长了50%,更可怕的是巨头们储备的产能,如果所有上市猪企2021年的出栏计划全部实现,他们在全国总出栏的占比将超过22%。
  除了简单的数量增长,更决定性的改变在于巨头们重新定义了行业的标准。硬件上的高投入,不仅使大企业在防非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说,疫情的压力和高利润带来的高投入,让养猪业在这三年间实现了一次彻底的升级。
  而政府对整个养猪产业布局的重新规划,也同样推动着行业的进一步变化。分大区防控,调猪向调肉的转变,都更有利于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企业的崛起。
  倘若只将变化概括为大企业和小散户的进退,未免流于表面。真正的核心是更专业、更先进、更具规模的新势力对落后产能的彻底取代。抓住这个机遇,才是非瘟这三年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吴昊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