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贷羊还羊”模式:半年每只赚200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8月07日版次:11

  都安县澳寒羊产业核心示范区。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峙贤
见习记者 黄子民
统筹 叶定泽

  “发放羊苗养大了还包回收,不用我交一分钱。半年养30只羊,每只能挣200元,比以前挣钱轻松多了”,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吉村村民梁春草和记者分享肉羊产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的改变。
  在都安,像梁春草这样因牛羊产业而脱贫的农户超过3.1万户,在广西都安优质肉牛肉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的带动下,都安肉羊养殖水平迅速提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农户从脱贫到致富,有方向有技术,走上乡村振兴的“羊”光大道。
发展“贷羊还羊”模式
全县养殖量增至82万只

  产业园成为都安促进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据了解,产业园创建前,全县羊养殖量为51.8万只,截至目前已增长至82.4万只,增幅高达60%。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都安近年来大力发展牛羊产业,2017年创新发展模式,突破性提出“贷羊还羊”发展模式,将户均5万元的小额信贷收益金置换成羊,贷给贫困户饲养。产业园养母羊,育肥工作由农户完成,通过公司代养、合作社养殖、农户自养等多种模式迅速扩大产业规模。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贷羊还羊”政策推出前,全县羊养殖量45.8万只,截至目前,全县羊养殖量已达到82.4万只;出栏量由2016年的17.2万只增长至2020年的28.6万只。
  精准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资金支撑,为都安肉羊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快车道。据了解,产业园累计筹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8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24亿元,通过财政担保撬动人保财险普惠金融贷款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1.6亿元和社会资本融资28.8亿元。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收益群众达8.86万人

  产业发展需要龙头企业,产业园引进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澳都农牧”)作为产业园优质肉羊核心示范区经营主体企业。截至目前,产业园核心示范区内已布局万头规模以上母羊繁育场5个,母羊存栏接近30万只。通过“产业园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的发展模式,形成“县有基地、乡有羊场、村有羊舍、户有羊养”的养殖格局。目前,都安13个乡镇建有育肥基地,247个合作社,受益群众达到2.23万户8.86万人。
  据了解,羊羔长至40-50斤时发放给农户,经过5-6个月饲喂生长到100-120斤体重出栏由公司回购,养殖户赚取育肥的利润,公司赚取屠宰和销售的利润,双方通过做大产业规模合作共赢。农户还可以选择代养,公司放苗后期回收,支付农户200元/只的劳动报酬。
  农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相对薄弱,产业园依托广西肉牛肉羊产业创新团队和产业扶贫专家服务团,组建县级产业扶贫专家服务组,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737名开展技术服务,累计举办产业扶贫培训班144期,培训贫困群众1.69万人次。“羊很少生病,偶尔出现问题都有专业的兽医来治疗”,梁春草表示,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户补齐技术短板。
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
自主培育新品种澳寒羊

  产业发展需要产量,更需要高质量,都安肉羊产业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成果。首先是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自主研发由澳洲白(父本)和小尾寒羊(母本)杂交育种得到新品种“澳寒羊”,成为目前产业园中主要饲养的品种。
  其次是解决产能低下、产量增长慢的行业通病。澳寒羊每胎产羔2-3只,每年两胎可提供4-6只羔羊,种群数量可以快速扩增。养殖模式上“饲料饲喂+圈养”如养猪一样的模式使技术门槛进一步降低,农户易上手,模式易复制。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果研究员表示,澳寒羊肉几乎没有膻味,除了遗传因素,营养调控是重要的技术手段。据了解,杨果团队探索出分阶段饲喂的技术,同时通过大料+小料精准调控的技术手段来调整澳寒羊营养标准。澳寒羊更符合消费者口味,为进军消费区域提供有利条件。
  配套屠宰、冷链配送也成为刚需。据澳都农牧董事长黄钢军介绍,公司购买了德国制造可追溯屠宰线,目前每天屠宰产能保持在1000-1500只,2021年总产值预计达11亿元;预计到2023年4月,屠宰量可增加至3000头/天。
  都安县澳寒羊产业核心示范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