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时代如何建构乡村教育新认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02日版次:02
| 农讲所 |
  在乡村振兴的热点中,人们更容易关注产业振兴,较少关注乡村教育。在过往的20年里,许多乡村学校被撤并。这种做法对于拉动城市化率确实有效,有学者调研发现,大约有30%的农民是因为孩子上学而进了城。
  目前有的地方之所以还在撤并乡村学校,就是因为主张撤并学校的主政者认为有足够的撤并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学生越来越少,迟早要消失。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乡村本身不能搞教育,而是错误的站位和态度导致了乡村不能搞教育的认知。
  仍然站在过激城市化的位置看乡村。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国内出现一股以西方城市化为参照系的单极化城市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中国未来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城市化,相对应的乡村未来的命运就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中走向终结;认为乡村是落后乃至愚昧的地方,在城市化浪潮中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矫正这种思潮。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思潮的力量仍然存在。
  教育是中国千年乡村文明的魂,没有了教育的乡村,一定会慢慢走向衰亡。如果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战略不清楚,仍然滞留在原有的城市化思路上,就会陷入乡村不需要搞教育、乡村搞不好教育的困境,甚至以所谓的乡村教育改革之名,行让乡村消亡之实。
  仍然用应试教育形成的“做事教育”思维看乡村。乡村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乡村教育凸显了当代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目前形成的教育模式起始于近代以来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让教育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其最大特点就是将主要教育资源集聚在“做事教育”上,使整个社会从儿童开始就陷入考最好的大学、找最好的工作的焦虑困境之中,不仅导致做人教育严重缺失,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严重缺位。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支撑的教育模式中,乡村自然会被认定是很难搞好教育的地方。其实,高度重视教育的中华民族十分注重做人教育(做人教育的黄金窗口期是0岁-15岁),先做人后做事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遵循的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问题,明确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的确,乡村确实不具有做事教育的资源优势。但是按照中央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针,乡村恰恰具有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乡村恰恰承担着矫正西化教育,回归与修复中华文明之根的教育使命。乡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作为中华文明之根,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和魂。乡村蕴含着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原动力,蕴藏着迈向新时代所需要的新文化、新哲学、新动能。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恰恰必须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    □张孝德 萧淑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