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8元/斤成本线或成下半年盈亏分水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02日版次:09
  8月底,各家上市猪企陆续公布半年报。受困于暴跌的猪价,13家上市猪企的利润全部出现明显下滑。
  笔者在统计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规律:半年出栏100万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出栏超过100万头的企业中,除了一枝独秀的牧原以外,其余5家巨头全部汇报亏损。而出栏少于100万头的企业中,除了只养了8万头猪的正虹科技,其余6家均保持盈利。
  部分猪企2021年上半年业绩:牧原净利95.3亿元,出栏生猪1743.7万头;正邦亏损14.3亿元,出栏699.68万头;温氏亏损24.98亿元,出栏468.73万头;新希望亏损34.15亿元,出栏446.11万头;天邦亏损6.5亿元,出栏185.13万头;傲农亏损1.6亿元,出栏125.92万头;大北农盈利5亿元,出栏91.88万头;唐人神盈利1.8亿元,出栏86.95万头;天康盈利2.4亿元,出栏73.62万头;金新农盈利0.4亿元,出栏45.11万头;神农盈利3.6亿元,出栏31.97万头;东瑞盈利2.3亿元,出栏17.79万头;正虹亏损0.9亿元,出栏8.62万头。
  每家企业盈亏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但100万头的分水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现象,对于猪企来说,是不是需要一味追求更大的规模呢?在许多行业,把企业规模做大似乎都是不二之选。但是在养猪业,这个定律却可能行不通。养猪业长期处于一种高度分散的状态。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全国生猪出栏总量3.37亿头,上市猪企全部加起来的占比也只是11.9%。
  即便是巨头们,现阶段也只能和中小养殖户们一起经受猪周期的考验。在猪价高峰期,巨头们的惊人出栏量转化成了惊人的盈利,而在下行期,如果不能控制好成本,则极有可能带来惊人的亏损。大集团是否一定比小散户更能控制成本?这恐怕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据统计,上市猪企公布的上半年或一季度的养殖完全成本差异巨大。牧原在投资者互动中表示:6、7月份商品猪完全成本在7.5元/斤左右。
  当养猪不再是躺着赚钱,许多猪企都开始提出适度规模的概念。不过不同规模的企业看上去对适度规模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至少在目前看来,我们常说的养猪四巨头牧原、温氏、新希望、正邦,都没有减少今年既定出栏目标的打算。
  倘若巨头们保持出栏目标不变,今年下半年成本的控制力度,将成为决定每个企业未来盈亏甚至生死的关键。目前的猪价维持在成本线附近徘徊,成本的差异将被进一步放大。以每个月100万头出栏为例,出栏重如果是250斤,当月平均猪价如果是8元/斤,两家企业一家的成本是7.5元/斤,一家是8.5元/斤,两者看起来只差了1元。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单月盈利1.25亿元,一个单月亏损1.25亿元。这对企业的意义堪称天差地别。
  我们会发现众多猪企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8元/斤的目标成本。这个数据显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参考今年的猪价就会发现,8元可以让企业的整体卖猪价维持在成本线齐平,至少可以做到不亏。再考虑到许多人预计年底会略有反弹,8元的成本可以让全年的业绩取得微利,这对于上市企业的报表来说,意义重大。□吴昊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