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化州:三大模式破解土地撂荒难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09日
版次:
07
化州市那务镇那冰村完成土地预流转后实行了机械化集中连片收割。
茂名化州市,享有“中国化橘红之乡”等美誉,是全国产粮大县,拥有国家级糖蔗种植基地等特色鲜明的农业生产基地。然而多山多丘陵的地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土地撂荒等难题,激发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需求。
今年以来,化州市整合资源平台,推动发展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7月设立的化州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以茂名市翔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承接主体,目前已探索出“土地集中连片+村集体+托管服务”“土地入股+村集体领办合作社+托管服务”“土地集中连片+托管员+托管服务”三大模式,有效推动土地撂荒和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
事实上,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将细碎的“小块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块田”正是化州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的亮点所在,更是直击了阻碍分散小农户融入农业现代化的痛点。
“目前我们在那务镇那冰村实施的是‘土地集中连片+村集体+托管服务’模式”,化州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人全国龙介绍。该模式引导农户仅将土地经营权以预流转的状态流转至村集体,村集体再统一将土地交由服务主体开展托管生产,按每亩500元的保底收益标准与服务主体进行合作经营。
在完成土地经营权预流转的过程中,引入专业的国土测量团队对参与农户的地块“四至”现状进行航摄并绘测成图,“逐户按农户人口、耕地面积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各自地块的权属。”全国龙说,如此是为了留下可靠溯源根据,打消农户的顾虑。
完成预流转后,托管中心便联合村集体一同推进土地整合,“将原来的田埂、边沟打掉,实现土地‘小块变大块’,同时整修了机耕路”。原本零散的土地连成片,18个村组的单个地块从原本的平均0.8亩变成了3.4亩,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没有减少,但实际位置、地力条件等发生了变化,创造了机械化集中连片耕种的现实条件。
翔龙公司副总经理黄春华说,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后,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作业、统一收货的“五统一”服务,形成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可复制标准,收成时每亩增产了80斤。而在整个水稻管理过程中,每亩化肥的使用量减少了20公斤,托管中心还负责对接粮食收购加工企业,产出水稻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销售端,每亩土地实现节本增收近276元。
在合江镇大石头村,农户将土地经营权预流转到村集体后,便以1亩1股为单位入股到村经济联合社,再接入托管服务主体开展合作经营,形成“农户+组级经济社+村级联合社+服务主体”的利益联结方式。其中,农户保底收益500元/亩,组级经济社可获得30元/亩收益,村级经济联合社获得20元/亩收益。“这是我们将生产托管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的探索”,化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叶广森说。
新安镇新塘村采取的是“土地入股+股份分红+托管”模式。村里通过“土地入股+股份分红”流转了800亩土地,再引入托管服务主体发展青柚、柠檬种植,目前有63户农户参与,托管面积达450亩,350人受益。
“不难发现,这些模式的展开都离不开土地‘小块变大块’这个前提。”黄春华感叹。
目前,化州已经初步构建起“市生产托管服务中心+镇托管服务站+村托管员”的三级服务协办体系。同时,托管中心正在探索水稻绿色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农机作业等标准化技术体系,以专业素质推动农业经营组织化、产业化。
□农艳芳
化州市那务镇那冰村完成土地预流转后实行了机械化集中连片收割。
上一篇:
下一篇:
甘富:返乡创业谋发展 魔芋致富显“魔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甘富:返乡创业谋发展 魔芋致富显“魔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