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甘富:返乡创业谋发展 魔芋致富显“魔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09日版次:07

  甘富(右一)和父亲甘祖军在种植基地查看魔芋生长情况。

  初秋时节,走进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黄家寨社区和大梁子社区,随处都能看到一片片长势喜人的魔芋种植基地,茂盛的魔芋林根茎饱满,叶片葱郁,成为村子里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站在自己的魔芋高产实验种植基地,25岁的甘富不曾想到,原先长满杂草的土地,竟会变成眼前生机勃勃的“致富田”,实现着喜人的“连年丰”。
  从城市辞职逆行回到家乡搞种植后,甘富当起“新农人”,把对乡村的热爱发展成自己的事业,经营出年产值百万元的魔芋大产业,成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带领乡亲共同走上致富路。
逆行回乡村
  在松林坡乡大梁子社区魔芋种培育基地里,皮肤黝黑、身材干瘦的甘富和父亲,带领工人给魔芋拔除杂草,看上去十分干练。
  五年前的甘富,还穿梭在贵阳,在一家工厂安稳的上班。如今他早已习惯在地里察看魔芋长势,盘算如何把最好的魔芋卖出最好的价格。
  “我热衷探索新事物,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从贵州机械工业学校数控专业毕业的甘富,是土生土长的松林坡乡大梁子社区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农村和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甘富说:“土地里的那种收获感让我觉得踏实,所以希望自己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有一番作为。”
  回到农村做个农民。2017年,甘富毅然返回家乡,在父亲甘祖军的支持下,发展起魔芋种植,开启了他的“魔幻”事业。
人勤地生“金”
  选择种植魔芋,甘富绝不是一时兴起。
  “一颗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这是西南地区流传很广的顺口溜,说明魔芋有着很好的产量和经济价值,而魔芋在松林坡乡也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当地的气候、海拔适合种植魔芋,但一直以来都是散户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
  “主要原因是魔芋种子太贵,‘买不起’;很多农户怕种多了不成功,‘亏不起’;还有人担心销路,‘卖不脱’,它不像土豆一样,卖不掉还可以喂猪。”甘富说,投入成本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是种植魔芋的难点,种不好就成了“魔鬼”,若是遇上病害,“全军覆没”都有可能。
  2017年7月,由于魔芋种植基地开沟不够深、排水不通畅,甘富的试种植的5余亩魔芋被水淹,还伴随着各种病虫害,导致魔芋采收时产量低,品相差。
  “软腐病、叶枯病,起初是几株,后来是几百株的连片死亡。”不甘心的甘富迅速调整心态,到处查询魔芋种植技术,并进行试验总结。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防草、施肥、防治,甘富积累起丰富种植经验,成为魔芋种植的小专家。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好!”在父亲甘祖军的帮助下,甘富种植的商品魔芋亩产达到3吨半左右,培育的魔芋种子亩产600余斤,年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
  短短几年间,甘富的魔芋事业从最初的5亩发展到如今的100余亩,他也成了当地有名的“魔芋小王子”。
致富反哺家乡
  善于经营的甘富,也给松林坡乡的产业发展注入驱动剂。农忙时,他以一百元一天的务工费聘请村民们在基地里干活,并向村民们倾囊相授种植技术。今年,甘富预计发放务工资20余万,同时,全乡100余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开始种植魔芋,增收致富。
  “去年赚了10多万,要感谢小师傅甘富,我都一把年纪了,还从没靠种地赚过这么多钱,平时有什么技术方面的问题,一个电话他就过来了。”53岁的村民毛朝兴表示。
  自从将种植魔芋的经历在抖音上发布后,甘富的魔芋基地经常吸引来自云南、四川、广西、湖北等地的种植户前来学习取经,大家纷纷惊讶一个年轻小伙子干农活的麻利,将魔芋种得有声有色。
  随着魔芋产业的不断发展,魔芋的市场价格一路向好,商品魔芋卖到了2.5-3元/斤,魔芋子种卖到了20-23元/斤,今年,甘富的魔芋产值将突破200余万元,又一个妥妥的丰收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像甘富一样的年轻新农人们,扎根农村,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也给农村增添了新活力……
  “下一步,我要着力打响魔芋种子品牌,同时继续开拓市场,把最优质的魔芋种卖得更远,也让更多的村民跟着我致富。”甘富说出了他的期许,言语之间流露出自信和坚定。
□吴传娟 邓钺洁 王星
  甘富(右一)和父亲甘祖军在种植基地查看魔芋生长情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