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陆丰大力打造养牛“根据地”

种养循环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09日版次:09

  陆丰百健规模化养殖基地。

  种养循环生态放牧。

  规划建设产业园区。

  近年来,潮汕牛肉火锅非常火爆。“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走出潮汕。”这句“名言”传遍大江南北,背后反映的是潮汕地区历史悠久的食牛文化。
  饮食习惯与食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潮汕地区的食牛习惯源于当地拥有优质的地方品种——陆丰黄牛。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食用需求,近年来陆丰黄牛产业蓬勃发展。如今,陆丰黄牛产业集群已初见规模,潮汕地区将拥有自己的养牛“根据地”。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峙贤
统筹 叶定泽

产业核心带年出栏超3万头
  长期以来,潮汕地区并非养牛主产区,需依靠外省调运活牛满足当地需要。现如今,潮汕地区的肉牛产业有了新变化,陆丰市围绕当地特色品种——陆丰黄牛,走上一条独具特色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据了解,陆丰黄牛是广东稀有的优质地方品种,也是广东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收录的地方黄牛品种。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草地畜牧业(牛)首席专家陈卫东研究员告诉记者,陆丰黄牛原产于陆丰市,该品种不仅耐热性好,而且觅食能力强,耐粗饲,容易管理,可以全年放牧。
  陆丰黄牛凭借其优质的肉质与风味深得消费者青睐,产业规模不断提升。陆丰市以陆丰黄牛品种为基础,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动发展规模化养殖、品种繁育,通过组织合作社联农带农养牛。目前拥有规模化黄牛养殖基地253个,带动相关农户6058户,全市黄牛出栏量达3.1万头,牛肉总产量6975吨。
  作为南方草地牧业的特色产业,国家政策也为陆丰黄牛提供了新机遇,今年出台的《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都在利好陆丰黄牛产业发展。
“1+7+N”模式打造全产业链
  今年4月份,国家公布了云贵川建设肉牛产业集群的名单,打造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特色产业的方向。如今,陆丰市已经走在了打造黄牛产业集群的路上。
  据产业主导单位——陆丰市百健种养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丰百健)总经理蔡猛介绍,当前陆丰黄牛产业经营发展,由陆丰百健等8家企业主导参与,通过“1+7+N”的模式(即1个牵头单位、7个参与主体、N个合作社+农户)发展,目前已形成陆丰黄牛产业集群雏形。
  蔡猛透露,目前陆丰黄牛产业集群涵盖了草料种植、饲草加工、黄牛养殖、保种繁育、肉牛屠宰、牛肉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运营、电商销售、肉牛交易等链条,完成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发展布局。
  陆丰百健作为主导企业,从饲草加工到养殖屠宰,再到加工、品牌销售全链条已经打通。蔡猛透露,陆丰百健建设有1000多平方的饲草加工基地,正在扩建10000余平方的新基地;黄牛存栏数量超过1000头,目标发展至存栏5000头规模,预计年出栏20000头;当前日均屠宰产能超30头;创建陆食品牌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如今陆丰百健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肩负起带动产业发展的重任。
种养循环一体化低碳发展
  记者发现,陆丰市发展黄牛产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当地秸秆资源颇为丰富,拥有萝卜和甘薯两大种植产业园。目前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17万亩,其中水稻和甘薯种植面积分别为20多万亩、萝卜种植面积约6万多亩,可为养牛业提供大量的优质饲料。
  如此一来,将种植和养殖实现有机结合,蔡猛说,“秸秆变牛肉”,发展陆丰黄牛产业是实现种养循环、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通过牛的“过腹升值”,推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既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也将秸秆“碳”有效转化,符合国家“碳中和”长远发展目标。
  有了种植业,牛粪可以加工成有机肥,不污染环境的同时还大幅减少了化肥用量,增加效益。陈卫东表示,发展牛产业,实现种养有机结合,这对于促进陆丰农业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创建产业园做大做强
  生产有基地、养殖有标准、加工有基础、品种有特色,成为陆丰黄牛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石。目前,陆丰市正着力为陆丰黄牛产业集群发展做顶层设计规划。
  据透露,陆丰市正在申报陆丰市黄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期借产业园建设力量将陆丰黄牛产业集群做大做特做强。通过建设黄牛保种场、牛肉加工厂、黄牛文化博物馆、创建地理标志性品牌等项目,对陆丰黄牛进行品种保护与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据悉,产业园建设规划目标为:黄牛养殖量3.5万头,年屠宰量1.5万吨,主导产业产值约14亿元,产业园农业总产值约达28亿元。
  “陆丰全市人口接近180万,目前陆丰黄牛产能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湾区庞大的市场对于陆丰黄牛产业而言,更是大机遇”,蔡猛直言,看好陆丰黄牛产业的前景。
  规划建设产业园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