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电白这所村小学曾走出大学教授

本学期仅6名学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11日版次:03

  课室里,老师指导孩子们演算数学题。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9月10日,茂名市电白区罗坑镇良田小学二年级班主任蓝亚娣迎来人生第14个教师节。当天,她获得罗坑镇政府颁发的“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她说:“作为老师,又是本村人,做好本职工作,陪伴孩子们成长,我感到很骄傲。”
  良田小学所在的良田村被称为“电白屋脊”,海拔约500米,山路崎岖,本村人调侃良田小学为电白“最高学府”。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带着孩子走出乡村,良田小学的学生逐年减少,9月开学,全校仅6名学生在读,开设学前班和二年级两个班,配4名教师。
在读孩子家庭没有能力走出去
  “叮铃铃——”9月8日16时25分,放学铃声响起,学前班学生杨庭轩抄起书包,猛冲出课室,在操场上欢快玩耍。眼见这一幕,前来接送的爸爸杨金佳有些“头疼”。“年纪小,很调皮,坐不住。”杨金佳笑言,幸好老师把好动的孩子管住。“我小时候在这读书,对学校很熟悉。把孩子放在这,在村里务农、做工也安心。”
  “父母不在这些孩子身边,他们需要教育和陪伴。”蓝亚娣说。2007年,高中毕业的蓝亚娣回到童年就读的良田小学教书。因收入低,且丈夫在外工作,2008年,她申请调到其他学校工作。村庄偏僻,蓝亚娣调走后,没有其他老师补充,她每次回到村里,总觉歉疚。2011年,蓝亚娣再回到良田小学教书,一留便是十年。
  良田村下辖4个自然村,耕地仅430亩,村民多外出务工挣钱,全村户籍人口1420人,目前约200人常住。良田村党支部书记邱洪亮回忆,良田小学学生数量最多时超过170人,但随着劳动人口外流,务工收入增加,更多年轻人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在区、镇学校就读。“去年有30人在读,今年减少了很多。”
  邱洪亮介绍,目前在读的6名孩子,家庭情况特殊,更多来自单亲家庭、脱贫户家庭和低保户,经济条件较差,老一辈没能力把孩子送到镇上读书。“学校能保留下来,没有因人数太少撤掉,大家吃下了‘定心丸’。”良田小学是非完全小学,孩子可以一直读到四年级,五年级再到镇中心小学就读,可以寄宿。
老师要培养农村孩子的上进心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宣誓:热爱学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教师办公室里,师德师风宣誓词由粉笔在黑板上写就,字体方正,工整有力。办公室里多数宣传标语是打印的,只有宣誓词端正誊写在黑板上。
  现年58岁的良田小学校长梁增业说,由老师轮流用粉笔誊写宣誓词,一是为了让老师练好板书,做学生的榜样,二是强化老师的职业信仰,爱岗敬业。
  梁增业出生于农村,自小便很羡慕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认为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他从1981年开始当代课老师,1994年正式转正,从教40年。能实现当老师的梦想,他引以为傲。
  “农村父母大多没读过书或者没好好读书,家庭的学习氛围不好,依赖留守老人很难抓好小孩的功课。”在梁增业看来,农村孩子要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只能依靠学校老师严格要求,“功课要认真完成,书写要端正。”他说。
  “要读书,以后才不用做苦力。”这句话一直挂在梁增业嘴边,他以此激励一届又一届学生。他笃信“知识改变命运”,并且坚定地认为:“小学是打好基础,培养上进心的重要阶段。”
  邱洪亮的父亲邱荣武是良田小学的退休教师,教书42年。邱洪亮回忆,父亲以前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给学生讲解功课,“不收取任何费用”。2008年之前,邱荣武只是代课教师,收入300多元/月。“他希望学生能打好基础,未来读上好学校,有更好的前途。”邱洪亮说。
  乡村教师播撒的种子,结出了喜人的果实。“很多学生到中学后保持刻苦学习的劲头,考上大学和研究生。”梁增业介绍,村里考上本科的孩子有十来人,“还走出了一位大学教授。”他自豪地说。
  梁增业所说的,便是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平(应受访者要求化名)。“山区条件艰苦,很多老师都是代课老师,师专毕业后在村里奉献青春,教书育人。”王平说,“感谢老师们,祝他们永远健康美满。”他送上诚挚的祝福。
“麻雀学校”撤并要科学合理
  广东2017年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分类妥善处理好乡村“麻雀学校”,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
  邱洪亮介绍,近年来,电白区教育局曾想将良田小学与临近村庄的小学合并,或让村里的适龄儿童到罗坑镇读书,“但村里离镇上30多公里,山路陡峻,留守的老人没能力接送,孩子独自上下学不放心,太小的孩子住宿也不合理,所以最终还是决定保留学校。”
  “现在学校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完善,缺的是老师。”罗坑镇党委书记谢爵履现职前,在电白区委组织部、人社局从事教师招聘工作数年,对相关情况非常熟悉。“良田小学招教师非常难,放出名额后,没人报考,即使考上了,不到半年就走了。”谢爵说,因良田村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娱乐活动稀少,且当地人主要讲客家话,“外地的年轻人很难融入当地。现在该校的老师全部是本村人,在这里建立了家庭。”
  “即使给编制,提高待遇,让教师长久留在乡村依然不现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在读博士彭庆辉从事乡村教育政策研究多年,他认为,即使多给几千元,教师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因为城市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品质和提升机会。
  “乡村教育振兴,不是一味投入资源振兴农村学校,应让村里的孩子享受城镇教育资源。”在彭庆辉看来,需要科学、合理地撤并“麻雀学校”。他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小学就读人数少,孩子们缺乏大集体生活的体验,“整合邻近村庄的教学点,或让乡村儿童到镇中心学校上学,能有更多同龄人社交的机会,对孩子成长是有益的”。
  彭庆辉表示,应该完善乡镇学校的寄宿和用餐条件,落实安全可靠的校车接送制度。“更重要的是完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让自然村有主干道并硬底化,确保出行安全。”
  “我们鼓励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到镇上的学校就读和寄宿。”谢爵介绍,该镇今年已投入190万元,拓宽良田村到罗坑镇的道路,并逐步实现硬底化,“让车辆安全行驶”。
  课室里,老师指导孩子们演算数学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