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方言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岭南文化魅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9月18日
版次:
02
| 来论 |
“月光光,照地堂”是粤方言,“挨呀挨,挨米来饲鸡”是潮汕方言,“月关光,秀才郎”是客家方言……近日,历时4年筹建、全国首家省级实体语言类博物馆——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在广东佛山开馆。置身其中,仿佛行走在一张“岭南方言地图”上,广东境内语言的分布点、基本全貌、起源与发展、使用情况及文化特色尽收眼底。(9月15日佛山新闻网)
方言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年轻人能听懂方言,但无法脱口而出,甚至有些年轻人已经无法听懂祖先传下来的语言。如何挽救我们的方言记忆,留住美好的乡愁,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与文字不同的是,语言的承载形式较为特殊,因此也更难保存。这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见到的悲剧,很多方言一旦丢掉就再也无法挽回。世界范围仅有60个左右的语言类博物馆,中国的语言类博物馆更稀缺,这很大程度源于“语言”作为展陈内容较为抽象,且旁涉多个学科门类。在此背景下,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将为方言普及、方言保护贡献力量,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文化盛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智慧,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保护传承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最适宜的办法是开发应用,通过研发多类型的方言文化产品,提供多种类、多方位的语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语言生活和文化享受的需求,最终实现以应用促使用、以使用促保护、以保护促传承。
作为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岭南方言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重要功能。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在全世界的辐射范围,岭南方言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视。作为汉语方言资源最为丰富的广东,也有条件有能力建设一座现代化方言文化博物馆。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聚焦岭南地区三大方言的口传文化及文化现象,收录粤方言语音357条、客家方言语音203条、闽方言327条、广东地方特色典藏书籍237份、民曲专辑159份、地方戏剧系列107套,打造“看得见”的声音、“听得见”的展览,呈现给读者营养满满的方言大餐。
方言之美,不仅在于族群内的传承,还在于族群外的传播。在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从生活民俗、美食趣谈,到商埠活动、戏剧曲艺,从方言点读、漫画解说,到触屏互动、仿真体验,听说读看相结合的展陈方式、沉浸式的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帮助游览的公众轻松感受方言魅力,窥见语言多样性的面貌,甚至见证岭南文明发展史。
值得欣慰的是,在短视频日益流行的当下,越来越多人可以通过自媒体感受到岭南方言的魅力。这是因为,方言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其流行的背后暗含人们对乡村文化认同。目前,我国正逐渐形成方言文化保护与普通话普及并行不悖的局面。推广普通话,让全国各族人民更畅快地交流;保护方言,则让人们多了一份地域认同和念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岭南方言文化博物馆作为传承和维系地区集体记忆的一种手段,也可为其他地区传承方言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异地就医”
下一篇:
农业农村部答复:公职人员能否确认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问题
上一篇:
“异地就医”
下一篇:
农业农村部答复:公职人员能否确认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问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