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瓣中瓣”技术微创除心疾

七旬翁心悸气促只能坐着睡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9月18日版次:06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黄睿 张阳 林永青

  年过七旬的钟伯(化名)于两年前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冠心病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冠脉搭桥手术,近来再度出现心悸、气促的症状,无法平躺,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返流、严重心衰。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风险巨大的情况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团队采用TAVR(经导管瓣膜植入术)“瓣中瓣”技术,以心脏不停跳、微创的方式为老人换上了新的主动脉瓣。
  术后24小时,钟伯心率、血压逐渐平稳,可以完全平卧休息,目前康复良好。
严重心悸气促无法平卧
  钟伯11年前曾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冠心病,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冠脉搭桥手术。近两年来,心悸、气促的症状再次出现并逐渐加重。入院前两周,心悸气促一度无法平躺休息,只能“坐着睡觉”。
  钟伯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心脏超声提示“生物瓣置换术后的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左心收缩功能减退。抽血检查显示脑钠肽前体(心力衰竭指数)高达5790pg/ml,超过健康人群的10倍。尽管医生给予了积极抗心衰药物治疗,钟伯的心功能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严重气促让他一直无法平躺,夜晚只能坐着勉强休息。
  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聂如琼教授表示,钟伯复查冠脉造影显示三支冠脉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并全部闭塞,只有前降支桥血管依然通畅。因此,治疗团队提出了转到外科进行“二次主动脉瓣置换+冠脉搭桥”的治疗方案。然而,患者无法平躺,且各项检查结果提示心脏功能已经到了终末阶段,外科手术存在非常大的风险,甚至麻醉、体外循环都难以实现。患者再次转回心血管内科重症病房。
心脏不停跳植入“瓣中瓣”
  针对钟伯的情况,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组织了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及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心动图室、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MDT)。鉴于患者主要表现是心衰,无严重心肌缺血证据,聂如琼教授提出分阶段手术方案,采用“TAVR瓣中瓣技术”,以心脏不停跳、微创的手段植入一枚新的主动脉瓣膜,待心功能稳定后再行冠脉手术。经充分沟通后,家属下定决心尝试介入治疗。
  聂如琼教授介绍,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TAVR,患者脆弱的心脏都无法提供充足的时间给术者。即使术前充分做好了麻醉、TAVR技术细节、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手术方案与预案,患者在平稳渡过麻醉关后不久,还是出现了快速性心律失常,生命体征不稳,心脏几近停跳的情况。
  治疗必须争分夺秒!TAVR团队与麻醉科团队在电复律、控制性麻醉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迅速建立TAVR入路、进行瓣膜输送与释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手术全过程,患者血压、心率得以稳定下来,即时心脏超声显示新瓣膜释放位置理想,主动脉瓣重度返流消失。
  术后24小时,钟伯终于可以完全平卧休息,各项指标良好。
微创解决瓣膜衰败难题
  王景峰教授表示,外科开放手术置换瓣膜,是主动脉瓣疾病传统的治疗手段。选择置换生物瓣膜,组织相容性好,但其寿命有限,会随时间推移发生结构性瓣膜退化,最终失去功能,即“瓣膜衰败”。
  以前出现生物瓣膜衰败,只能通过再次开胸手术解决,并且需要在心脏停止跳动下完成。随着介入瓣膜技术的发展,经导管瓣膜植入术(TAVR)可以实现在原先衰败的瓣膜中间,通过介入的办法放进去一个新的瓣膜,无须把原先的瓣膜取出,术中心脏无需停止跳动,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和风险。
  主动脉生物瓣衰败的患者人群往往年龄偏大,合并多种疾病,具有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TAVR“瓣中瓣”手术具有与外科再次换瓣相似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能显著降低围术期风险,包括卒中、出血等主要不良事件。在具备适应症的情况下,TAVR“瓣中瓣”手术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手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