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变形记:人性的异化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10月28日
版次:
13
| 经典阅读 |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但他并未得到任何帮助,而是被激怒的父亲赶回他的卧室。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数日之后,全家人都将格里高尔视为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从以往的态度转变成了厌恶、嫌弃;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更是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
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卡夫卡以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之感。
《变形记》中主人公的遭遇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
《变形记》情节荒诞、离奇突兀,同样包含了深层寓意和许多哲理,主要表现为异化主题——对社会异化、人性异化的谴责。格里高尔变形前的生活是艰辛的,长年累月在外推销产品,常受老板申斥,又怕被解聘,同事说长道短,而残酷的现实将他这种受压抑受欺侮的最起码的生存资格也剥夺了,将他异化成了一只不能自食其力,喜欢吃“一半腐烂的蔬菜”“剩下的肉骨头”和“变稠的白酱油”等食物的大甲虫。尽管他曾经“竭尽全力”攒钱,让全家人过着“甜蜜温暖”的日子,但变形后最终还是被亲人唾弃,成了一具“又干又瘪”的尸体。
《变形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高的文学地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如此说:“格里高尔的人性被扭曲、人格被分裂,完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在世界上多生存一天就多在《变形记》中一天,卡夫卡已达到大师的高度:他写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变形记》这部本世纪伟大完美的著作。”
作者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在如此压抑的生活环境下,卡夫卡将写作视为生命。1913年,卡夫卡写给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和创作的关系: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维系生命。
□何浓
上一篇:
两种可能
下一篇:
“所幸”误为“索性”
上一篇:
两种可能
下一篇:
“所幸”误为“索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