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儿童需要
什么样的教育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1月02日版次:02
  儿童天然生活在善与美之中,教育的首要是让儿童感受善、感知美,核心是对父母亲情、对天地自然、对乡土社区的感受感知。充分地感受和感知亲情、自然与乡土,完成这三个连接,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石。
  首先是感受感知父母亲情的爱与陪伴。一般来说,父母对婴幼儿的陪伴和建立依恋关系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来源,也是影响儿童性格、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影响很大。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较多的留守儿童,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因为他们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充分的支持和肯定,从而确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而一年都难见父母或仅联系一两次的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其次是感受感知天地自然的力量,奠定开启儿童智慧的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儿童与天地自然地连接在一起。让儿童与大自然充分连接,培养其自然感受力,既是培育生态素养的基础,又是打开智慧的基础,也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研究发现,让儿童有意识地与大自然接触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是治疗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阻碍了儿童与自然亲近的可能性。
  最后是感受感知乡土社区的文化,培养儿童仁爱之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乡土社区。乡村社区是熟人社会。在乡村,儿童通过兄友弟恭、守望相助来感知人际冷暖、学会为人处世。儿童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得乡土文化,这是成年后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在乡土社区,仁爱之情通过儿童得到传承和再生产。
□张世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