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高位池养虾可实现零排放

运用复合菌类处理养殖尾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1月13日版次:11
  “我们这个虾,口味很好吃。”11月10日在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广东必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现场,该公司总经理陈捷华从抛网中抓起几只大虾说。经过使用微生物净化技术,这个高位池养虾基地实现了零排放,这里是现在惠州唯一一个没有排放口的高位池养殖场。
  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当前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广东,经过多年生产,池塘陈旧老化,排放污染情况突出。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巩固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现场会成果,积极探索通过生物技术解决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1月11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会同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惠州召开水产养殖尾水微生物高效净化利用工作研讨会。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目前高位池养虾面积有4.5亩,今年第一造养斑节对虾,亩产达到6000斤,收获规格37-40支/斤。陈捷华介绍,基地内规划了规模较大的水处理用地:污水收集池8亩,生物净化池4亩,储水池2亩等,通过运用微生物净化处理,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按照目前的设计规划,可满足50-60亩以上养殖面积,将来会陆续扩建。
  在现场了解到,该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行益生菌菌种培育,在基地尾水回收池和生物沉淀池用复合菌处理,养殖池则用芽孢杆菌、光合菌、乳酸菌、营养菌和复合菌等益生菌团全程养殖。
  在研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表示,经过在佛山、中山、惠州等地长时间监测,评估了水产养殖产排污情况。依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养殖类型提出6大类14种尾水治理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祥勇提出,研究表明,2-7年生牡蛎礁(牡蛎密度131个/m2,平均壳高114mm)每年储存950公斤的氮,每年可移除609公斤的氮,利用贝类治理养殖尾水大有可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武杰讲述,生物絮团微生物转化氨氮途径包括微藻的光合吸收、异养菌的同化吸收、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反硝化菌的反硝化。
  会议当天,还有来自汕头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专家讲课,并展开探讨,共同为养殖尾水高效治理出谋划策。 
   □邓汉文 陆珊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