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0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当前猪价处于阶段性反弹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12月11日
版次:
10
朱增勇研究员分享中国猪业发展与未来猪价形势。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峙贤
2021年即将过去,今年整体的猪价走势与此前业内预判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异。明年生猪业又面临怎样的形势和难题?在12月10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农牧业风云会暨广东现代畜禽产业园研讨会上,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朱增勇研究员分享《2021年中国猪业发展与未来猪价形势》专题报告。
多重因素影响猪周期
朱增勇认为,猪价暴跌的背后是非洲猪瘟后生猪产能恢复,包括需求变化等综合因素导致。综合来看,猪周期一般情况下是四年,如果有其他的突发因素,如重大动物疫病、政策的变动都会导致猪周期延长或者缩短。
猪周期本身有很多因素,具有一般性规律,也具有特殊性,如重大动物疫病以及整体的产业环境的影响,现在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欧美国家猪周期的主要因素之一,猪肉贸易也会对我国的猪周期时间和波动幅度产生一定影响。
影响猪周期最核心的因素是成本与收益,在成本与收益影响生产的过程中,从中长期来看产能增长的速度慢于产能调节的速度,一旦猪价下跌,可能出现集中清栏或者退出市场的现象。
本轮周期从2019年8月份开始超过上一轮的高点,一直持续到今年的5月份才降至20元以下。后期要抓住周期的变动规律,核心还是能繁母猪的基本产能。朱增勇建议,不要过度关注具体的数字,更多关注产能同比相对变动,随着能繁母猪的变动,包括消费需求的变动,能繁母猪需求量会变动。
全年出栏或达6.8亿头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生产成本都在持续上涨,今年一季度跟去年相比,玉米成本上升了60%。非洲猪瘟之后,特别是今年下半年,能繁母猪的效率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整个行业成本总体会稳中趋降。
后期产能调节的时间可能会拉长。在猪价反弹以后,一部分企业增大后备母猪的补给,将对2023年的供给会产生影响。预计今年生猪出栏量会达到6.8亿头。
从出栏体重来看,以往周期是115-120公斤,本轮猪周期出栏创新高,6月份达到136公斤。9月份、10月份大猪的出栏量比较大,但是腌制腊肉陆续开始,大猪比重下降导致腊肉制作所需的肥猪在10、11月份是供给不足的,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标猪的价格,也带动了再次压栏。
从行业成本来讲,今年养猪成本应该是过去几十年以来最高的一年。高峰期时外购仔猪每公斤成本一度达到28元左右,自繁自养在16-17元/公斤左右。综合来看,今年自繁自养猪场整体有200-300元/头的盈利空间。从自繁自养的收益形势变化来看,6月份进入全面的亏损,10月底至11月初开始有所盈利。
从行业平均成本来讲,2022年是行业平均成本下降的过程,行业平均成本基本可以降到15元/kg上下。后期降低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核心因素是提高种猪行业的竞争力。
当前仍处于下行周期
从全球整体来看,禽肉的消费量增加,猪肉消费量下降是大趋势,我国以猪肉为主要消费肉类的结构是不变的,但在供给和消费结构当中的比重将会有明显的下降。从收入对于影响来看,居民对于肉类价格变动的敏感度有明显提升,特别是新冠疫情以后,除了影响外部消费之外,对于流动性人口收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了消费需求,今年四季度包括明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是影响未来市场的因素。
猪价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热点,朱增勇认为当前猪价仍然处于下行周期,目前的回弹以及在元旦和春节前后的上涨属于下行周期内部的小周期波动。“十四五”期间,无论是供给还是消费都在变动。从当前的产能变动来看,此轮周期的时间会拉长到2024年以后,只有产能明显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才会预示着生猪进入新的周期。
从目前情况来看,能繁母猪高于常态水平,产能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他肉类对猪肉的替代是刚性的过程,也会挤压一部分需求。
朱增勇认为,如果能繁母猪产能没有明显波动,2022年包括到2023年中间很可能有相对的稳定性,整个行业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期。
朱增勇研究员分享中国猪业发展与未来猪价形势。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只鸡赢了一百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只鸡赢了一百万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