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猪场防控蓝耳病注意八个要点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11日版次:10
  蓝耳病无孔不入,传染力极强,既降低生产成绩又增加养殖成本。韶关学院娄高明教授近日分享了蓝耳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策略。
  蓝耳病病毒毒性大、致死率高,而且传染力极强,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生殖道垂直传播、精液水平传播,甚至通过空气传播。猪场猪群一年四季都存在感染蓝耳病病毒的风险,尤其是高温、高湿季节,妊娠母猪和30日龄内仔猪最易感,一旦发病将很快扩散到猪场。蓝耳病毒感染猪后可通过乳汁、粪便、唾液、粪尿等排毒,甚至临床症状消失56天后还会向外排毒,因持续排毒造成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
  不同类型猪只感染后会出现的症状:母猪感染后会流产或产死胎、木乃伊胎;仔猪会出现呼吸道症状,育肥时间延长,增加成本,浪费饲料,因免疫抑制常伴其他病原感染,导致死亡率更高;种猪则会出现受精率低、返情率高、分娩率低等后遗症。
  对于蓝耳病防控,娄高明认为,目前行业主要面临两大问题和挑战:
  一是蓝耳病的免疫保护主要靠细胞免疫;
  二是蓝耳灭活疫苗无法诱导细胞免疫,蓝耳病毒天生无法诱导高水平中和抗体,故蓝耳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差或者无效。而蓝耳减毒活疫苗毒副作用明显,对异源毒株感染保护差或无,甚至产生负面作用。
  例如,疫苗毒株会感染肺部,破坏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或是产生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炎症风暴;蓝耳弱毒疫苗免疫能产生大量无效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而中和抗体产生低且慢;疫苗毒也可能与野毒相互重组产生新毒株。
  要想控制好蓝耳病,猪场必须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提高猪群免疫力,建立起良好的生物安全理念和管理体系,概括为重管理、查细节、赢执行。同时现阶段依赖疫苗来防控难度相当大,行业应改变观念和认知,更加注重增强猪群体质(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控制病原。
  对此,娄高明提出八大防控建议:
  1、强化生物安全环节和流程,兼顾猪场内外部生物安全;
  2、落实好检测-部分清群/清群-闭群-封群净化;
  3、强化生产管理体系,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
  4、加强免疫监测,做好猪场重点流行疫病的免疫接种,提高抗体水平;
  5、加强营养,改善环境,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6、保护粘膜完整,可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7、发生疫情,快速确诊,并采取相应措施;
  8、敬天道、重地道、尊人道、顺猪道。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曲逸群
 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