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4版: 专题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妥善利用粪污对于农业生态提升有巨大帮助
专家就产业发展等作专题报告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12月14日
版次:
04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峙贤 伍思懿 曲逸群
作为一场生猪行业的思想盛宴,在论坛的报告环节,国家和省市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就生猪产业发展、猪价形势和养殖废弃物利用等方面作专题报告。
厌氧发酵助力粪污资源化利用
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行业发展大势,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孙永明副所长分享了《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主题报告,明确粪污资源化的重要意义,探讨资源利用方法。
“粪污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全国每年产生粪污共计40多亿吨,如果能够妥善加以利用,不仅能够惠及农业,还能为我国能源事业作出贡献。”孙永明指出,从成分来看,畜禽粪污由碳、氢、氧、磷、氮等构成,富含能量元素和营养元素,将其转化成能源和资源替代高碳排放燃料,对于低碳农业生态提升具有巨大帮助,因此实现禽畜粪污向资源化转变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问题,孙永明提出厌氧发酵体系。据了解,厌氧发酵体系以微生物为核心,能够提升原料的转化效率;体系具备高负荷运行、设备小型化的特点,能满足实际应用中高效与便捷的需求;对于沼渣、沼液等废料,该体系同样可以转化为肥料及其他资源。
“目前,厌氧发酵体系整体技术趋近成熟,但关键工艺设备有待提质增效,技术融合与模式创新将成为未来的重中之重。”孙永明说,厌氧发酵的体系形成需要三方面合力推动,即三个“加强”: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技术支撑以及加强产业模式创新。
孙永明指出,未来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发展趋势一定是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和生态循环,务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时围绕全产业链体系实现整个工程的提质增效,做好减排的工作。
技术创新方面他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强化微生物的作用,使其效能得到更大发挥;二是加强全产业链体系当中的能源与节能增效体系,充分利用余热和工程当中其他的能源体系;三是将粪污资源化与多元产品生产技术、楼房养殖结合起来,通过厌氧发酵为养殖过程提供能源。
本轮猪周期或延长至2024年后
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朱增勇作《2021年中国猪业发展与未来猪价形势》报告。他表示,我国本轮猪周期或延长至2024年后,当前猪价仍然处于下行周期。
“‘十三五’开始,国家生猪生产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更多还是供需再平衡的过程。”朱增勇表示,GDP进入中等增速,城镇化水平的人口数量增加,对于猪价的刺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朱增勇介绍,从未来整体的市场影响来看,“十四五”期间猪肉进口是影响国内生猪生产、价格波动以及周期的重要因素。从全球整体来看,禽肉的量增加,猪肉消费量下降是大趋势,我们以猪肉为主要消费肉类的结构是不变的,但猪肉在供给和消费结构当中的比重和“十三五”相比将会有明显下降。
猪价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热点,朱增勇认为当前猪价仍然处于下行周期,目前的回弹以及在元旦和春节前后的上涨属于下行周期内部的小周期波动。“十四五”期间,无论是供给还是消费都在变动。“从当前的产能变动来看,此轮周期的时间会拉长到2024年以后,只有产能明显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才会预示着生猪进入新的周期。”
朱增勇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繁母猪高于常态水平,产能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其他肉类对猪肉的替代,是刚性的过程,也会挤压一部分猪肉需求。“目前大概判断,如果能繁母猪产能没有明显波动,2022年包括到2023年中间很可能有相对的稳定性,整个生猪行业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期。”
韶关今年预计出栏280万头猪
韶关学院教授彭国良作《韶关市生猪产业发展概况》报告,他表示,韶关目前规模猪场有1500家,2021年预计出栏生猪280万头。
“生猪产业发展在韶关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保障居民‘肉案子’安全,也是创造就业的重要产业。”彭国良介绍,2021年1-9月份韶关农牧渔业总产值252亿元,其中生猪产值是63.64亿元,同比增长53.1%。生猪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25%,生猪产业对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的贡献达到63%。
韶关市素有“粤北粮仓”之称,担负着稳产保供的重要使命。据彭国良介绍,预计今年韶关生猪的上市量是280万头。此外,韶关猪场规模化高,目前韶关的规模猪场约有1500个,“全国规模化比率是57%,广东是67%,韶关达到了84%。”
据了解,韶关直接从事养猪业人员有2万人左右,带动饲料、屠宰加工、动保、运输等行业同步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以温氏股份为例,吸纳就业1200多人,人均年收入8万元,带动合作家庭农场平均每户年获利27万元。
彭国良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型养猪企业的入驻,促进了韶关生猪养殖规模化;韶关生猪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促进了生猪养殖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推动了生猪产业链的延伸。他坦言:“韶关市在智能化、生猪种业、猪肉深加工、废气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团体标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掌握“猪芯片”实现“弯道超车”
生猪行业的危险与机遇并存,海大集团如何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谋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大集团”)益豚事业部首席兽医总监王星晨作《集团化生猪产业体系增效降本道路》报告。
“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认为,集团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做到规模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做产业链延伸。”王星晨表示,海大集团益豚事业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控制成本能力必须在行业前列,发展规模须与团队能力相匹配。
具体到措施,王星晨介绍了海大集团益豚事业部制定的3条增效降本基本原则。
原则一:不变——保持团队和猪群健康稳定
“团队是做事的基础。制约海大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从来不是资金、不是土地,而是团队,是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愿景的人才。”王星晨介绍,为保持团队稳定,一方面,海大益豚事业部开展增效降本奖励,对生产成本低于预算的团队进行精益制造奖励;另一方面,加大放养业务开展,在低谷期逆势扩张,及时奖励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团队。
原则二: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持续改良品种,是增效的重要手段。“海大集团通过建立自有的核心群,自主育种,掌握‘猪芯片’。”王星晨表示,海大集团充分调研市场,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育种权重指标,同时采用最新的基因芯片育种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进行大规模育种,从而加快育种进度,实现“弯道超车”。
其次,海大集团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大量购入高品质二元种猪,提升种群更新率,使得母猪群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再次,海大集团把握关键环节,使得产房的周转次数从一年11次上升至13次,使生产单元的产能最大化。“此外,海大集团还从对放养业务端进行大数据管理、实施精准饲喂、增强新技术应用等多方面提质增效。”王星晨说。
原则三:降本——寻找浪费与管理盲区,加强精细化管理
据王星晨介绍,针对生物安全管理盲区,海大集团关注生物安全的过度防控,降低由此造成的浪费,提高执行效率;针对产业所需物资积压、品种混乱的库存管理盲区,海大集团动保产品由厂长根据免疫程序及保健方案,结合产能下单,并由专门的兽医审核,专人专职测算,确保不造成浪费;针对物流管理的盲区,海大集团在相同运距的情况下,通过定期比较,商务谈判的方式降低运费成本。针对运距过远的案例,海大集团开发距离近的工厂代替,努力降低饲料运费。
此外,针对环保管理盲区,海大集团将科学用水,定期排放纳入对厂长及生产区的考核,从源头降低粪污产生总量;对处理单吨污水处理消耗的电费、药费进行数据采集,培训人员控制成本;对有机肥的处理过程加装温度数据收集监控系统,实现自动化,提升成功率,降低电费。
上一篇:
规模和成本决定企业的未来竞争力
下一篇:
上一篇:
规模和成本决定企业的未来竞争力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