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主动脉瘤横跨三条大血管

广医一院王海洋教授团队实施“三开窗”技术不断血“拆弹”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25日版次:06

  术前术后对比。影像显示主动脉弓动脉瘤位置和周围组织情况。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韩文青
 
  主动脉弓动脉瘤因发病隐匿、死亡率高,是血管外科领域非常凶险、复杂的疾病。如果动脉瘤累及三条供应大脑血流的动脉血管,更是难上加难,向来是微创手术的“禁区”。72岁的刘伯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团队利用自制转流装置实现脑氧监测下的体外自体流转,全程保持大脑血供不中断,成功实施“三开窗”全腔内瘤体隔绝术,代替了传统的大开胸深低温停循环手术。患者手术创伤和麻醉风险大大减少,目前恢复良好。
主动脉瘤不稳定血栓
  据了解,刘伯多年前诊断为肺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做了肺癌根治术,术后坚持定期复查、随访,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但在最近一次CT复查中发现,有一个直径超过5厘米的瘤体横跨在主动脉的最“高峰”处——主动脉弓,并且瘤腔内有大量不稳定血栓。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从心脏发出,是全身最重要的输送血液主干道。主动脉弓凸起有三条较大的动脉,分别是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负责供血给大脑。
  经过多学科会诊之后,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提出,刘伯主动脉弓上的动脉瘤已经蔓延至三条动脉血管的位置,由于动脉瘤内有大量不稳定的血栓,如同水管壁内的水垢,不知何时就会脱落,一旦脱落,血栓随血液流动到心脏或者大脑堵塞血管,将造成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同时,瘤体继续增大,还会有随时破裂致死的风险,必须赶紧手术。
不断血重建三支血运
  治疗这类特殊位置、牵涉多条主要动脉血管的瘤体,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和胆量。“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无论是对大脑还是心脏,都是非常致命的,术中如果出现脑缺血,几分钟就会造成偏瘫甚至死亡。”王海洋表示。
  主动脉弓部疾病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一直是微创治疗的“禁区”。而传统开刀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刘伯还是一位肺癌术后患者,身体经不住再三打击,如果采取心脏停跳、深低温停循环的方式进行操作,风险极高。
  经反复讨论与评估,王海洋提出了“三开窗”腔内隔绝手术方案,“利用介入技术将覆膜支架送入瘤体位置,把濒临破裂的动脉瘤隔绝起来,同时将覆盖在主动脉弓头顶的三条动脉血管部位开三个‘小窗’,进行血运重建,保证有充足的血流供应大脑。”
  当覆膜支架进入主动脉弓隔绝动脉瘤,同时也会阻断三条分支血管与主动脉的连接口,治疗最大的难关就是如何保证主动脉弓病变被隔离的同时,又可以保持三条分支动脉血管通畅,一起参与手术的岳劼医生将这个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在不关‘总闸’(心脏)的情况下修理‘水管’(主动脉)”。为此,王海洋教授决定用自制转流装置进行脑氧监测下的体外自体流转保证脑供血。
开窗技术微创“拆弹”
  手术过程中,王海洋教授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生死竞速,在麻醉医生的全力配合下,为刘伯在体外搭起了两条“生命之桥”——左侧股动脉通过转流装置连通双侧颈动脉,为后面的操作赢得了时间。随后在DSA引导下进行精准定位,将瘤体完全隔绝后,立即进行“开窗”,为了让人工开通的三个“小窗”更好与血管壁紧密贴合,避免内漏、移位及支架断裂的风险,医生们通过个体化改良“工具”,将受到影响的三条分支动脉血管一一重建血运。
  手术从正午持续到夜晚,经过7个小时的紧张奋战,王海洋团队在保证患者大脑正常供血的情况下,成功将主动脉弓上极其危险的“炸弹”拆除。术后,在血管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密切监测和管理下,刘伯的各项生命体征很快就稳定了下来,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王海洋提醒,血管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老化和退行性病变,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吸烟等老年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如果出现腹痛,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帮助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关于重建主动脉弓的腔内治疗技术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烟囱技术、开窗技术、杂交技术等腔内治疗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为高龄、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术前术后对比。影像显示主动脉弓动脉瘤位置和周围组织情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