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慢慢迟菜心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1月01日
版次:
13
迟菜心的味道担得起人们对它的宠幸。
| 乡野风物 |
我对迟菜心的喜爱经历了一个慢热的过程。这过程多数是心理的,因为整个过程中,迟菜心的样貌和味道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我的心,正是烟火的生活和不动声色的时间对我跳动的心灵进行着悄然的、逐渐的、微妙的改变。
初来增城的时候,每到岁末,大捆大捆的迟菜心遍布市场、路边,以及迎面而来的任何一个男人女人的菜篮、提兜、手里,而水果店的迟菜心则用专制的印有文字和图片的纸箱包装着,一大早便盛气凌人地码放在门口。迟菜心长长的(六七十公分),粗壮而老沉,两三棵足以对付一大家人的餐桌,完全没有叶蔬固有的水嫩细脆的样子,况且开着司空见惯的油菜花一样的黄花,我就没怎么正眼瞧过它。怪的是,虽然迟菜心随处可见,却并不便宜,贵的时候高至七八块钱甚至十来块钱一斤。后来才知道,迟菜心从田间到餐桌,要剥掉外面的好些老叶,只留下菜芯和接近菜蔬的精华部分。水果店和大酒店卖给顾客的净是精华,自然要贵出好几倍。
我的莫名其妙和不足为奇主要来自迟菜心和老家白菜苔的对比,毫不夸张地说,二者有如小巫与大巫。老家的白菜苔,小小嫩嫩的,也就二三十公分长,同样开黄花,尤其可爱的是,白菜苔掐了又长,越掐越长,几天的工夫就冲起来了。乡里人是家家户户种白菜苔,城里人是天天买白菜苔,我们自小吃到大,无论是炒着吃,还是下火锅,都是极受欢迎的。尤其下过雪的白菜苔,下在冬天稍油腻些的火锅里(广东人讲究的是淡雅和营养,不像我们湖南人,口味重,追求的似乎只是吃得过瘾),比什么山珍海味都热乎都带劲。而且,白菜苔几毛钱顶多一块钱一斤,便宜得根本没人把它当回事。若是白菜苔老了,没来得及摘掉,就会被顺手丢给禾场里的鸡鸭鹅或者栏里的猪。只是冬天过去,市场上开始找不到白菜苔了,人们才有了些许的留恋。白菜苔,仿佛打小长在我们的日子里,它既不会被刻意想起,也绝不会有一天将它忘记。
尽管心理上对迟菜心有着一丝不屑,等到耳濡目染之后真正在餐桌上尝到它,果然清甜爽口,与它笨拙的外表之间根本不存在想当然的逻辑。只是好吃归好吃,比起老家的白菜苔红菜苔,也没什么炫耀的。有了这样的体会,当老家朋友前来增城,我仍然不敢将迟菜心当作美食来力荐,怕是要遭遇同样的不以为然。然而尝过与没尝过还是有区别的,这之后,我对增城人给予迟菜心的过度热情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至少,它的味道担得起人们对它的宠幸。或许老家白菜苔的底子打得太过牢固,我对增城人于迟菜心的郑重其事依然有小题大作之感。近些年越过越隆重的菜心节,据说用迟菜心做出五十多道菜,许多外地人也纷纷前来,品尝地道的迟菜心。想想也不足为怪,自己来广东十多二十年,只是来增城这几年,才听说迟菜心,才吃到迟菜心。据说迟菜心属增城特有,并且唯增城小楼镇的迟菜心最为正宗,理论上的支撑是小楼镇地处北回归线,我不知其中的道理,只是出了增城,哪怕只是几十公里之外的广州,也把增城的迟菜心当作宝贝。
确切地说,很大程度上,我对迟菜心的美味是从广州朋友们的啧啧称道里渐渐加强的。每每去广州,或者有朋友从广州过来,他们都会问起增城的迟菜心,这时的我俨然是这座小城的主人,迟菜心的东家。点菜的时候,自然会盐水菜芯、炒菜芯等等至少两份三份地点,至于其它菜肴,倒成了陪衬。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不由分说。只是无论怎样,我从不将迟菜心买回家,哪怕按他们说的,放点盐,清水煮一煮就捞起来就成,再简单的做法我依然没有信心。正如在湖南餐馆吃广东菜,广东餐馆吃湖南菜,总是吃不出本来的味道。
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了,偶尔回去一趟,也不会选择冬天,广东呆得久了,对家乡冬天的寒冷越来越惧怕了,因此白菜苔的味道只能留在记忆的深处。然而记忆固然美好,也拗不过当下的每一天……当下的每一天就是,一心一意地吃着可口的迟菜心,不去记忆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从前。 □聂小雨
初来增城的时候,每到岁末,大捆大捆的迟菜心遍布市场、路边,以及迎面而来的任何一个男人女人的菜篮、提兜、手里,而水果店的迟菜心则用专制的印有文字和图片的纸箱包装着,一大早便盛气凌人地码放在门口。
迟菜心的味道担得起人们对它的宠幸。
上一篇:
下一篇:
麻辣鸡
上一篇:
下一篇:
麻辣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