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互联网思维卖玉米 月售近10万单

广西横州年轻人返乡创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1月15日版次:07

  甜玉米产业从校椅镇扩展到两广地区,成为养育一方百姓的富民产业,仅横州石塘镇就有3万人从事甜玉米相关工作。 刘威 摄

  27岁的黄轩来自“中国甜玉米之乡”广西横州。作为“农二代”,他毕业就到深圳打工,做了几年流水线工人,自觉离梦想越来越远,于是返乡种甜玉米。与之类似,11年前,秦宗暖辞去广东工作,返乡务农,种起了甜玉米。其间,他牵头成立鑫源果蔬,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包括基地、深加工、青贮饲料加工等在内的全链条产业。不仅生产玉米,他还通过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月订单量达到近10万单。
  这是横州青年返乡创业的缩影之一。依托甜玉米产业及电商,越来越多横州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1~8月,横州市网商数量5257家,带动就业创业1.68万人,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5亿元。年轻人的回归,带回了在外历练的经验与技术,也唤醒了小城发展的活力与激情。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李维康
 打工人回流当新农人
  两年前,何婷还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Amy,她每天妆容精致蹬着细高跟“哒哒哒”地行走在写字楼里。这个80后湘妹子的“前半生”是一部小镇青年的奋斗史:考学、北漂、买房、结婚、生子,成为一名“朝阳群众”。
  两年后,“Amy”变成了穿梭于玉米地农妇嘴里的“小何”,与秦宗暖一起把甜玉米卖到线上。
  何婷没有任何纠结,直接卖掉北京房子,欢天喜地回到丈夫家乡、全国的“果篮”广西南宁。在这里,何婷找到了创业的灵感——广西那些闪闪发光的农产品。
  去年,当决定做农产品上行事业时,何婷团队做了款小程序,搜罗各种广西土货在线售卖,被横州人称作“玉米大王”的秦宗暖是她试图发展的第一个客户。最终,何婷没说服秦宗南,反而被他“策反”。近几年,鑫源果蔬一直是华盛绿能等拼多多头部商家的甜玉米供应商,深入了解“拼购+产地直发”模式后,秦宗暖萌生直接触网之心。“直接下场卖玉米不香吗?”就这样,两位新农人达成共识。
  “以前好男儿志在四方;如今好男儿志在家乡。”横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彭楷如此比喻。
  “打工与回家种玉米,各有各的苦,但种玉米赚得多些。”黄轩称,日供玉米超过1万斤,线上线下各占一半,“近两年都得了钱”。
  在彭楷看来,人才回流的迹象越发明显。“以前,年轻人挤破头要到广东打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工资四千五。而今,家乡的农产品越来越‘得钱’后,大家纷纷返乡,有的做电商、有的搞种植,各展所长。”
  2021年5月横州发布的《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方案(2021-2023年)》显示,该县累计投入创业创新支持资金约5.15亿元,吸纳带动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6万人,累计孵化企业114家。
 一秆一苞产量升四倍
  横州种植玉米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彼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率先培育出全新的玉米品种——“超甜20号”。在选择试种地时,一位老教授背着70斤玉米种子来到了横州市校椅镇。“甜玉米最宜生长的温度是24度,而横州当时的历年平均气温是21.6度。”彭楷说。
  “超甜20号”成了我国大陆甜玉米的当家品种。参与试种的校椅农民也成为横州甜玉米产业的拓荒者。
  甜玉米1984年仅有50亩,2021年达到25.06万亩,在西南地区位居首位,年产鲜苞26.88万吨,鲜苞产值7.08亿元。这一飞跃,源于当地对甜玉米实行了“计划生育”——玉米秆只留下最优秀的苞。与北方玉米一年一熟的种植周期不同,横州甜玉米一年三造,每造生长周期最长78天,故集中资源,一秆精养一苞。
  为更好地“优生优育”,当地农技人员还提倡变直接播种为育苗移栽。彭楷解释,“以前,农户只管扔种子,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无法统一采摘。改良后的做法是,首先统一育苗,再挑选壮苗进行移栽,采收时一步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目前,横州甜玉米已形成营养杯育苗+免耕+定向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的种植技术体系,平均每造亩产也从600斤大幅攀升至2300斤。
  比起好不好种,劳动者更关心得不得钱。2007年后,甜玉米的赚钱效应凸显,价格从每斤几毛钱上涨至2元多,2017年甚至卖出2.8元/斤的高价。市场对脆甜爆浆甜玉米的偏爱,反映了当地政府对错峰竞争的精准把控。广西甜玉米的竞争产区包括海南、云南等省,集中在3月上市,横州的第一造玉米五月中下旬才开卖。
  与此同时,电商也成为当地甜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玉米不耐储存,从保温袋、泡沫箱到冰袋、发泡膜,能想的办法都试过了,最后发现还是保鲜膜效果好。”秦宗暖说,近两年,伴随物流设施及保鲜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年轻种植大户开始为线上平台供货。
  更大的市场需要更多玉米,横州土地有限。于是,掌握种植技艺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流转土地,供应元旦及春节的全国市场。广东的汕尾、徐闻等地也因而出现了横州新农人与甜玉米的身影。
 老中青合力
 延伸产业链

  当一座小城同时拥有支柱产业与新鲜血液,它开始变得时髦又活力十足。“你知道小红书上的‘乡村超模’陆仙人吗?他就是我们横州人。”“你知道某某明星吗?她就给我们的‘网红玉米’带过货。”
  除了鲜食玉米,当地新农人们还挖空心思,将玉米“吃干榨尽”,甚至发展出了生态农业——先卖玉米笋,再卖玉米苞,玉米花做凉拌菜,玉米秆喂牛,牛粪种蘑菇,菌糠还田种植甜玉米。
  “我们工厂主要负责收购社员及其他种植户的玉米秆,经过加工后,销售到贵州、海南、云南等地的奶牛场、养羊场。”鑫源果蔬合作社社员老谢说,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一年可以有近百万利润,让他彻底断了去打工的念头。
  围绕玉米产业,横州目前正形成一种全新的产业分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做电商;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搞种植、加工等;六七十岁的老人则发挥余热,是分拣、打包的能手。他们日薪最低150元,最高300元,旺季甚至可以月薪过万。
  在黄轩看来,种玉米虽然苦,奔波于两广及云南等地的,但这7年,玉米让他买房买车,过上了农村人向往的生活。
  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带动当地甜玉米产业提质升级。当普通应季甜糯玉米线下批发价每公斤4元时,横州生产的“白甜289”和“中国红”两款水果玉米线上卖价8-10元/个。
  “强农必须走品牌之路。”彭楷认为,横州的甜玉米要抓住拼多多年货节等机遇,推动产业从“成吨卖、称斤卖”的粗放模式向“论个卖、精深加工后再卖”的精品模式转变。
  甜玉米产业从校椅镇扩展到两广地区,成为养育一方百姓的富民产业,仅横州石塘镇就有3万人从事甜玉米相关工作。        刘威 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