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荔枝与龙眼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1月15日
版次:
13
龙眼果肉肥厚,清甜爽脆。 视觉中国供图
| 南方风物 |
高州根子镇的贡园,其荔枝古树分属多个品种,曾于历代进贡皇家的“妃子笑”就是其一。园内现存三十九棵五百年以上的荔枝树,有一棵黑叶荔枝约一千三百年。
龙眼是南粤土生土长的佳果,原产于我国南方,分布于东南及西南数省,两广最多,福建、台湾也有不少。有一年,我跟几个友人驱车去高州采风的路上,我说茂名龙眼量大质优,居全球之冠。车上有位广西籍的诗人反唇相讥,坚称广西龙眼最好,否则龙眼怎么又叫桂圆?而广西就简称桂。
龙眼品种甚多,珠三角所产以石硖为佳。作为龙眼的狂热爱好者,我曾各买数斤,花了一个下午,张开大口,细嚼慢咽,精心比较,石硖固然不错,但我还是更喜欢储良。储良核小,果肉肥厚通透,汁多无渣,清甜爽脆。而石硖果肉略薄,甜味稍淡。南北水果之中,我最爱龙眼,以前是,现在也是,我想今后仍是。
荔枝分布于我国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亚洲东南部也有栽培,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种的记录。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讲述了荔枝的前世今生,是一篇妙文。广东荔枝的品种有三月红、黑叶、妃子笑、白糖罂、淮枝、桂味、挂绿、尚书怀、禾虾串、仙进奉、鸡嘴荔、糯米糍等等。市面上能随便买到的荔枝,应以桂味及糯米糍为最佳。南方人奔赴乡间果园,现摘现吃,大快朵颐,才是原汁原味。荔枝木材坚实,纹理雅致、耐腐,为上等名材。而乡人多以荔枝干柴做烧鸡,风味虽佳,却多少有点焚琴煮鹤之嫌。
高州根子镇的贡园,其荔枝古树分属多个品种,曾于历代进贡皇家的“妃子笑”就是其一。园内现存三十九棵五百年以上的荔枝树,有一棵黑叶荔枝约一千三百年。根子镇还有一种较少见的荔枝——禾虾串。禾虾串果实不仅挂在枝头上,还结在树干上,果实浑圆、鲜红,一串串,一簇簇,就像红葡萄或红樱桃,极富观赏性,深受画家及摄影师的青睐。但因味道偏酸,产量又低,少人栽种及存留,能见到的果树多在百年以上。
父亲说,过去村庄的空地、村巷处及山野上,到处都是荔枝龙眼树,不乏名贵品种。但荔枝不能充饥,亦无人晒荔枝干果,只好任其坠地而腐烂。在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有人收集荔枝核放入碓坑舂成粉末状,当米粉来蒸糕吃,庶几可以裹腹,味道却苦涩,亦甚难消化。但总比吃树皮草根要好,效果跟吃煮烂的蕉头相似。荔枝核还有一个用途,乃是孩子们做旋转游戏如扦转及陀螺的玩具。
有一种叫“火山枝”的荔枝,熟后颜色青黄,酸涩无比,无人问津。相较而言,龙眼果自古至今,均大受欢迎,尤其是制作圆肉,可储藏数年,在饥馑年代乃奢侈的滋补品,比起“荔枝核糕”,乃天壤之别。村庄里的龙眼树也有好几种,却不若荔枝那么容易区分,形状、颜色均大同小异。只能从果肉厚薄、汁液多寡、果核大小、甜味浓淡等细微处区分,“广眼”和“鸡眼”则处于好坏的两极。“鸡眼”颗粒细小、肉薄味寡;而广眼则反之,是龙眼果中的佳品,制作圆肉时,亦多以此为原料.
自我懂事起,村庄的荔枝树已销声匿迹,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头曾一度要将乡里的山头全开辟成荔枝园,但无疾而终。龙眼树则零星可见。但大多是近年种植,树龄最老者也只有三四十年。据在北京工作的二伯父说,过去水井四周有数十株百年以上的龙眼树。昔日村庄内外林木密布,如香樟树、白玉香、荔枝树、龙眼树、橄榄树等等,不乏古树名木。小河两岸,均有高大水蓊树。父亲说,过去江埠旁边的田地原为荔枝林(至今仍叫荔枝园),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木数以百计,遮天蔽日,荔枝果成熟时,枝头如火光蔓延,地上铺满了果实,无人采摘,连空气都弥漫着甜味。那些数人合抱不过的巨木被砍倒,锯断,劈开,全被投入了大炼钢铁的土高炉中,化为木炭。而炼出牛粪样的黑乎乎的东西,比泥砖还松脆。那片荔枝林子在世间存在了两三百年,也许在凤凰村开村不久就种植了,却被毁之一旦。这曾经是村庄最美的风景,如今被夷为平地,种上了水稻、番薯和白菜。
消失的不仅仅是一个果园,更让人痛惜的是那些古树名木。即使它们从不挂果,也自有其威仪和价值。随着一片繁茂林子消逝的,还有难以计数的物种及生灵。一个林子的消失,仿佛是这个村庄的魂魄在飞散。
龙眼树枝叶清新,树干素净,我常爬上树去,或午睡或看书,怡然自得。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棵龙眼树,待龙眼成熟之日,爬到树杈上去,边躺着边饕餮,但一直未曾实现。别人的龙眼树在平时自是任人去爬,等挂果了,必覆以荆棘、簕古、竹簕之类的刺状物以拦阻,乃至上挂纸牌,以血红油漆横七竖八地写上:果树已喷农药,请匆(勿)偷摘,否则后果自负!
村头有一棵龙眼树,有十来米高,树干粗壮,其树冠所带来的浓荫和清凉,在夏日大受村民欢迎。每到秋日,硕果累累,掩藏于叶丛中的果子浑圆饱满,清风吹来,犹如在墨绿星云中翻滚的细小星球。夏秋台风连番登场,扫之荡之。彼时果肉渐丰而脆甜,已能“脱肉”,距收获之日不远。我们一帮孩童常在台风过后,在龙眼树下的空地及草丛上逡巡,寻觅被风击落的果子,每找到一颗都能甜蜜一个下午。
母亲幼时以龙眼核育苗,栽种于村口的大鱼塘堤边,成活四株,待我长至七八岁,已俨然是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挂满龙眼。每年果子成熟而未“落果”之际,我总会独自徒步去外婆家,站在果树底下,眼巴巴地盯着叶丛中的果子,垂涎三尺。外婆有时也会大发慈悲,以竹篱扭了两把龙眼,有一二斤之多,让我带回去跟弟妹们享用。但有一次,外婆一家人任由我如白痴般盯着龙眼树,一盯就是个把钟头,却视而不见。未经允许,我可不敢擅自动手。我从小到大,他人之物,除非赠予而不敢染指。幸好邻家的四伯婆看到了,她家里也种了一株龙眼树,遂采摘了几把,塞满竹篮让我带走,才不至空手而回。过了十来年,那一截塘堤因水浪冲刷激荡,连年腐蚀,竟在一个风雨大作之日塌掉了,那四棵龙眼树连根带泥一头栽入了宽阔的塘水之中。
□黄金明
龙眼果肉肥厚,清甜爽脆。 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白蕉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白蕉印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