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白蕉印象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1月15日版次:13
| 且听风吟 |
  白蕉,是一个镇,也是一座岛,还是一片围。
  它的基座来自于浩荡西江的滚滚沙尘,它的面庞嵌满纵横密布的大河与小涌,它的容貌被勤劳善良的白蕉人民耕耘了春夏又秋冬。
  这样一个河汊交错生桥梁,连围环环筑鱼塘,轻舟泛江载歌舞的“岛镇”,静卧在珠江磨刀门入海口西侧,穿越了历史的沧海桑田,见证着峥嵘岁月的纷繁变化。
  鱼跃白蕉,鲈游四海。初到白蕉,也许你会先看到高楼大厦,却更可能会先听到“白蕉海鲈”,因为“鱼”与白蕉就像“渔”与水一样,从亘古走来已融为一体,“白蕉海鲈”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携着十几万白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游”到全国各地。如果说西江在此注入南海形成宝贵的咸淡水资源是大自然对白蕉人民的馈赠,那么星罗棋布、密密麻麻的鱼塘就是白蕉人民充分利用这一馈赠的杰作。镇内的灯笼沙,水上人家居多,他们临河而居、依河而息,虽然汽车、摩托车早已疾驰街巷,但是划着双桨破河而行,或撒网、或代步、或嬉戏仍是家常便饭。尤其在晚霞沐浴时分,随意择取一座小桥依栏俯瞰,常会看到小罗非、黑背鲫、立鱼等接连跃水而出,在空中划个美丽的弧形之后又斜刺入河,哗啦声、扑通声,声声入耳,丝丝涟漪、粼粼波光纷至沓来,仿佛这些鱼儿也在这一抹夕阳里胡乱凑热闹。
  置身镇内六乡片区,可能偶遇在水稻田垄里栖身的禾虫,如果非常幸运,也许还能品尝到壳硬肉少却营养丰富的雷公蟹。此外,如果十分凑巧,在南澳涌上还能领略到历史悠久的“水上婚嫁”非遗文化,可以尽情享受“唱响沙田歌,登入婚嫁船”的悠扬与美好。
  灯笼有火,白藤有市。传说刘伯温曾乘一叶扁舟顺江漂流而下,在现在的白蕉水域浅滩之上歇足观光,被眼前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所震撼,又被远处的青山、茅舍、炊烟共筑的人间烟火气深深吸引,顿时认为这是一片“风水宝地”,最终留下了“灯笼有火,白藤有市,应在天下太平时”的美妙传说。而如今,走近白蕉,灯笼沙旁早已是整日车水马龙的珠海大道,外一侧不远处是跨过磨刀门水道的洪鹤大桥,整个片区与横琴、澳门隔桥相望。顺着磨刀门水道向上游回望,将竣工的香海大桥越过江珠高速抢入视野。
  古树映古迹,水松立江浔。走过白蕉,难忘记桅夹村大王宫清代工丈摩崖石刻,该石刻凿在一块花岗岩上,凿刻部分呈“T”字形,正面阳刻文字“大王宫”“工丈”以及带刻度的竖长条棱,总长不到两米,刻度清晰可见,是当时丈量土地的标准长度比照物,本村老人称之为“地亩尺”,其邻近处还有“两粤广仁税”摩崖石刻,石刻周遭被遮天蔽日的古树所环绕,这些古树的根部早已和参差不齐的摩崖基部岩石相裹挟。立身崖前细细打量,甚至难以分清崖下树根到底连接着哪个树梢,它们仿佛从清代一路走来竟然迷失在一堆碎石破壁中,只知延展却不问前路。也很难忘记白蕉北头的一簇绿意,竹洲村村头的竹洲水松林堪称世界上最大面积的连片水松林,数万棵水松像一列列一排排来自远古的铠甲战士,岿然立于水中,躯干笔直,枝繁叶茂,针叶葳蕤。远眺,郁郁葱葱胜似黛。近观,气势轩昂刺云端。此处水流静深,江风徐徐,吹动松叶扰攘摇摆;江水泱泱,拍打堤岸呢喃呜咽。如能赶上“天气晴方好”的傍晚,有幸能欣赏到数千只白鹭腾空而起,铺天盖地飞过树梢向着太阳前进的奇景,即使景不醉人,人也终将自醉。
  走过一镇,遍观一岛,穿过连围又数重,领略的是一种风景,品味的是一方乡土。
 □申元凯

上一篇:荔枝与龙眼

下一篇:高调送年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