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规将基因编辑 纳入管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1月27日版次:08
  1月24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主要针对没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依据可能产生的风险申请安全评价。有业内人士称该政策意味着转基因距离商业化更近一步,本次《指南》出台也打破了之前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领先、管理滞后、应用空白”局面。
  据悉,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够对生物体的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的工程技术,四次被评选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靶向修饰获得的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产品加工的植物及其产品。
  科学界广泛认为: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让人类吃饱,而且还能够吃得更好。比如:基因编辑可以让西红柿更美味,让水稻主动远离污染,可以为农作物的茁壮生长保驾护航,对作物品种进行优化。
  据介绍,本次《指南》主要针对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可能产生的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风险申报评价。
  其中,对目标性状不增加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风险的基因编辑植物,中间试验后,可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目标性状可能增加食用安全风险的基因编辑植物,中间试验后,可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需要提供食用安全数据资料;目标性状可能增加环境安全风险的基因编辑植物,需要在中间试验后开展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积累环境安价指全数据资料后,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目标性状可能增加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风险的基因编辑植物,需要在中间试验后开展环境释放或生产性试验,积累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数据资料后,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我国有14亿人口,8亿农民,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而土地资源有限,极端气候、农灾农害频发,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生物灾害增加,继续依靠传统育种技术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生物育种是必然选择。
  基因编辑技术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培育适应严酷气候、减少化肥、农药、减少淡水消耗的作物新品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的持续恶化。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高产、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作物品种及农产品的定制化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本次《指南》的发布,预示着我国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将加速走向产业化快车道。将基因编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纳入有效管理,为基因编辑产业化的应用指明方向,对于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粮食危机具有重大价值。     □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