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防止乱占耕地建房,要“软”“硬”相结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6月07日版次:02
  日前,自然资源部通报24个处理结果不准确且未整改到位问题和53宗新增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其中贵州省遵义市、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渭南市等因处理结果不准确且未整改到位被通报。(6月6日中新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当前,我国已经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工作底线要求已经牢牢守住。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仍没有彻底得到解决。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未经批准违法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突出且呈蔓延势头,触碰了耕地保护红线,有待积极消解破局。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长牙齿”举措,将耕地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耕地红线不容触碰。“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广大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农村耕地遭受乱占、乱用令人痛心。近年来,从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彰显了国家端牢“中国饭碗”的决心,传递出耕地保护不容有失的强烈信号。当然,决心是一回事,能否采取有效监管措施是另一回事。客观而言,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敢于较真碰硬,自然资源部本次通报的典型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本次通报的案例绝非全部,这也从侧面表明,法律对违法分子的震慑不够。为此,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司法机关沟通协调。既要对冒出头来的责任主体从严处理,又要对隐藏其后的监管不力者加大问责,全方位提升农村耕地保护“高压线”的敏感度和震慑力。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增进村民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保护耕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和地方齐发力。国土、规划、村建等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协同,依法提升乱占耕地的违法成本。同时也要紧盯职能部门和国家公职人员对违规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监管不力、失管失察、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深挖严惩全面查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究,绝不姑息。
  耕地保护,说到底还是要靠农民。现实中出现的耕地撂荒、弃耕以及农地非农化等现象的根源还在于种粮的效益低、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本。所以,要为种粮农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障,把“靠天吃饭”变为“旱涝保收”,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长远来看,这才是保护耕地的最有效措施。        (作者别傲,媒体人)

下一篇:“消费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