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公务员进村卖房,不务正业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7月05日
版次:
02
前期摸查村民购房意愿,利用村里各种大型活动,“见缝插针”地宣贯政府购房补贴政策,每周末安排大巴车组队到城里看房……今年2月以来,帮助房地产企业卖房,成了广西玉林市不少公务员的一件必做功课。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公务员进村卖房都不是正业。首先,房产交易是市场行为,而公务员自带政府公信力,他们动员村民进城买房,不是一般的推销行为,具有诱导村民非理性消费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一旦发生纠纷,责任主体很难界定。其次,买房卖房是大宗交易,其中牵涉的利益巨大,公务员出面推销房产难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再次,公务员的主业是为人民服务,各部门都有其对应职责,而帮助开发商“卖房”肯定不在其中。
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稍显荒诞的事实背后,却也隐藏着基层治理的“合理”逻辑——土地财政之下,房子卖不出去,政府手里的地就卖不出去,公务员的工资就有可能发不出来。对于不少地方政府来说,面对这重逻辑,无可奈何却又无法逃避。毕竟,土地出让收益依然是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爷”便是“财神爷”。虽然义务客串“置业经理”心有不甘,但大家也都明白背后的利害关系,于是做起来也都是兢兢业业、干劲十足。
这两年,伴随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不少地方房市虚火骤降,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商品房从曾经的炙手可热、一房难求到而今即便降价也鲜有问津。“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急速反转背后,折射出的是县域发展始终未能摆脱产业空心化的困境。
像玉林这样的地区,人口大量外流至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打工者即便抱有“一定要在家里有套房”的执念,也大多会回村里盖新房,而很少会在县城或者市区购买商品房。这正是当地政府焦虑所在,买房的人少,房子价格就会低迷,相应土地也就卖不上好价钱,不仅地方财政增长就会乏力,城镇化率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跨越式增长,地方官员念兹在兹、需要尽快实现的“大城市梦”就会遥遥无期。向1户农民卖出1套房,就会增加4个进城户口——正是在这样的考核指挥棒下,正是在揠苗助长式提升城镇化率指标的压力之下,当地公务员才被赶上了“卖房一线”。
不得不说,为了让农民能够进城买房,玉林当地政府可谓用心良苦,除了发动公务员当好“促销员”广挖客源,更是拿出真金白银,对进城购房者予以每套房最高6万元财政补贴。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此力度,自然能够见到一些效果。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跳出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传统思路,其可持续性必须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究竟是户口进城,还是人口进城?究竟是先安居再乐业,还是先乐业再安居?能否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县域发展的方向和面貌。县域发展的内力和活力,不应该被房地产市场的潮起潮落所掏空,更不应被推升所谓城镇化率的政绩冲动所绑架。到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实体经济的产业基础夯实,否则,难免沦为昙花一现。
(作者付伟,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夜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夜经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