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做强陈皮产业,要把科研浓度转为经济密度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7月12日版次:02
  盛夏7月,江门市新会区的10万亩柑园进入七月果小青柑开采季,处处一片丰收景象。为持续打好新会陈皮“产业、市场、科技和文化”四张牌,进一步推动中国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7月9日,“中国陈皮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七月果小青柑开采仪式”在江门隆重举办,10大院士、多位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共商陈皮行业发展大计,赋能新会陈皮产业创新与品牌升级、培育壮大江门市食品与大健康产业。
  但凡一个地方要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大抵都可以归结到比较优势上。就此来看,江门发挥院士之乡的优势(孕育了34位院士,数量全国前列,广东第一),为本土另一张名片陈皮的高质量发展探路,不可谓不是强强联合,亦有足够的理由让人期待。从业已具备的基础来看,2021年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45亿元,“小陈皮做成了大产业”,其未来更加可期。但“百上加斤易,千上加两难”,江门的陈皮产业要想做强做优,市场上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容小觑。
  新情况呼吁新变化,新形势需要新打法,此番江门推出“院士大会”,其核心目的正在于为陈皮产业赋能。作为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认可,院士们的水平自然毋庸置疑,在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建议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比如在战略方向上,院士就不约而同表示:陈皮产业主攻药食茶方向以及大健康方向市场空间广阔。也是,从产业的逻辑来看,一个行业要想实现指数级增长,开辟一个新赛道确实比固守传统赛道更要容易达成。
  更为重要的是,在战略方向建言的大背景下,论坛上还发布了一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显示了不俗的科研浓度,包括但不限于人体抗菌抗炎、促消化、抗氧化、抗肥胖、抗哮喘、降血糖、抗病毒等,虽然其中一些只是初步研究成果,但却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需要承认,科研还只是转化的第一步,但这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提升整个陈皮产业的经济密度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科研成果最怕的是不接地气。如果那样,最终成果就只能锁在抽屉、搁在柜子里。而从报道的细节来看,江门陈皮科研的在地性十足,比如,江门市在当地建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本埠有一大批规范化种植、研发加工和三产融合企业。另外,从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方、承办方名单来看,产学研企深度融合也已成了当地陈皮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细察之下,不难发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体量,大抵与其科技实力呈正相关。比如,深圳经济实力问鼎广东的背后,是其在省内无可匹敌的科技实力。其实,不独城市如此,产业亦然。
  此次高峰论坛上,江门市相关领导在致辞时表示,江门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携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重点开展新会陈皮药用等相关领域研究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展新会陈皮产品在医药卫生、日常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提升新会陈皮的药用价值和产品附加值。无疑,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似在表明:“以科研浓度提升经济密度”,江门已经有了这种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下一篇:“野鸡大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