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野鸡大学”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7月12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近日,网上一所名为“河南传媒大学”的学校通过其网站不断发布办学、科研、招生消息。然而有网友反馈,在河南省内此前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一所大学。并且,另有网友称,该“学校”官网内除了现任领导栏目外,内容大量盗用广西艺术学院网站信息。7月10日,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并无“河南传媒大学”。(7月11日 《澎湃新闻》)
  @宋潇: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希望严打“野鸡大学”,但是类似的学校就像“狡兔三窟”一般,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倾向。一些运行“野鸡大学”的非法组织,总是会找到法律的漏洞,或者把官网服务器挂在国外,隐匿在监管部门视野下方,即便出了问题,也依然能够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当然,其中还存在对高学历盲目崇拜、缺乏辨识能力等原因。比如,一些人根本不了解“野鸡大学”,单纯为了混一个好的文凭或者好的学校,盲目崇拜、学历焦虑,因此有这样的市场,就会导致“野鸡大学”屡禁不绝。相关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方面,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实正规大学的统计程度和“野鸡大学”的铺开速度是成反比的。即,相比于针对“野鸡大学”春风吹不尽,野火烧又生的情况,教育部门掌握着正规大学的全部名单,其实更应该让查询的方式被更多人知晓。
  @马进彪:“野鸡大学”,固然是一种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的鱼龙混杂现象,但更奇葩的是,被骗的学生及家长并不是真不知道这些“野鸡”都是没有办学资质的假大学,但他们却还是原意铤而走险地潇洒走一回。这种忘了我是谁的心理状态,一方面说明,很多想圆大学梦的学生,还不能在现有的社会资源下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们只能抱着冒死一搏的风险“另辟蹊径”。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是出于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无奈,而通过“野鸡”发出的鸣叫。
  @程令强:避开“野鸡大学”并非难事。父母和考生被骗,多数情况下是其对高校网站不熟悉,被表面做得很好的虚假大学忽悠了。鉴别“野鸡大学”可从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网站域名鉴别,查看网站域名中是否有edu(“教育”的英文缩写)三个字母,正规大学的edu是独立存在的,通过“.”与前后分隔,如果edu与前面字母相连或通过其他符号,如斜杠、下划线分隔,则是假的;其次,可看这些网站是否有备案号,一些虚假学校可能会编一个备案号,但通过工信部查询网站查询就可知道真假;再次,考生尽量不要在一些商业网站浏览相关招生信息,应到教育部门的相关官网上去查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