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9版: 畜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公司与农户
能否共患难?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7月28日
版次:
09
最近两天,相信行业人士都被正邦代养户断料的新闻刷屏了。
行业内上次出现猪企把猪饿死的情形,正是曾经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而这一现象发生后没多久,雏鹰也走向了退市的悲剧。
这次的饿死猪事件,除了为正邦敲响警钟,也让行业再次关注“公司+农户”模式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种经典的轻资产扩张模式,“公司+农户”早年以温氏为代表,在非洲猪瘟后也迅速成为许多大集团扩张的利器。这个模式在理论上是非常不错的,主要包括在公司的母猪场周围一定区域内,发展若干合作养殖农户,公司为农户提供仔猪、饲料、兽药、全程养殖技术指导和管控,公司负责生猪销售,并承担肥猪销售的市场风险,合作农户负责育肥阶段猪场的建设投资、生猪育肥饲养工作,不承担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
相比于重资产的自繁自养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在猪价上行期帮许多公司挣得盆满钵满。公司只需要给农户一定的代养费,就能攫取剩下的全部利润,又省去了自建猪场的高成本和长周期。据笔者了解,在2019-2020年一头猪利润动辄超2000元的时候,许多公司轻松就给农户开出400元/头的代养费。有的农户一年就能换三家合作公司。
种种乱象埋下了定时炸弹,一旦进入下行期,引爆就成了时间问题。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关于公司和农户之间的纠纷就屡见不鲜。
最常见的纠纷就是卖猪款迟迟不能到账。不少养户反映卖猪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无法结账,原因不难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农户”模式可以共富贵,没法共患难。
而即便能拿到卖猪款的农户,也面临无法继续投苗的窘境。在养多亏多的时候,许多公司选择收缩规模,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放缓投苗速度。然而对于空栏以待的农户来说,动辄半年的空栏期,意味着没有收入。而且农户的猪场都是自己投资建设,所有的折旧也要自己承担。
当然最严重的就是这次正邦爆出来的情况。公司甚至连最基本的维持猪场运转的饲料钱都出不起了。此时农户也是两难的境地,如果自掏腰包买料喂猪,这笔钱在合同里是没有定义的,公司大概率不认账。而如果提前卖掉猪获取资金,大概率是违法的。权衡之下,看着猪饿死,竟然成为了某种程度上农户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
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在养猪亏损期的问题核心,还是部分公司对契约精神的漠视。这一模式下,农户放弃了自己决定利润的权利,只收取约定的代养费,就是放弃收益来换取低风险。而公司享受到了高利润的时候,理应承担起猪周期变化的高风险。断不应该在自己陷入亏损之后,就企图将风险转嫁到农户身上。
事实上,因为这一模式陷入巨亏的企业不少,但绝不是每一家企业都会搞成一地鸡毛。也只有这些能够在亏损期坚持保障农户利益的企业,才能在如今猪价重回盈利之后,迅速重回正轨。 □吴昊晖
上一篇:
澳新面临口蹄疫威胁 或影响对华肉类出口
下一篇:
上一篇:
澳新面临口蹄疫威胁 或影响对华肉类出口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