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综合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濠江盐碱地变亩产千斤高标准农田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8月06日
版次:
07
目前,濠江区已完成163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谢伙荣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志建
海水稻颗粒尽归仓,蓝天映在稻田中,不时传来阵阵鸟鸣。在汕头市濠江区河玉围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这里美景如画,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大片盐碱地。
华丽转身
盐碱滩涂渐成丰收田
河玉围由于靠海较近,海水容易倒灌,但对于善于精耕细作的潮汕人来说,这并不困难。濠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许伟和介绍,当时群众从榕江引水灌溉,并兴建了一条引榕渠,彼时的粮食产量还不错。
“随着城镇化发展,河玉围群众的就业路径变多,种植需求少了,一些水利设施开始荒废,这些土地也就被撂荒并变成盐碱地了。”许伟和说。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对于濠江区来说,这些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濠江区深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在前期精心设计盐碱化农田改造改种方案的基础上,濠江区正式启动河玉围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步伐,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河玉围盐碱地涉及约7000户农户,由区属国有企业区濠新公司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3000余亩耕地经营权,于当年8月启动芦苇荡清除和耕地复垦作业,多方协力加快推进河玉围撂荒地复耕。
就是这片“不养人”“没人要”的盐碱地,渐渐变身丰收沃野。
近期,河玉围组织约70亩测产收割,测得海水稻亩产1200斤、常规稻黄华占亩产1320斤、常规稻美香占亩产920斤。许伟和介绍,后续,濠江区将通过引进企业,探索开发海水稻全产业链,进一步扩增海水稻加工、仓储容量以及海水稻品牌打造。
蹚出新路
各路高手对症下“药”
盐碱地改造,较长时间通过“改地适种”,以挖沟修渠等工程方式为主。由于盐碱地一般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将盐碱地变良田,必须解决水源和土质问题。
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成立濠江区盐碱化基本农田改造改种工作小组(简称工作小组),由省农业农村厅分管厅领导任组长,农田建设管理处、种植业管理处、渔业发展处、种业管理处、科技教育处、省耕地肥料总站主要负责人任小组成员,由农田建设管理处牵头,专职专责推进改造改种工作。
就这样,河玉围聚集了一批高手:省级专家专业指导;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改良盐碱地土壤;濠江区齐士安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专门负责复耕种植……
每年,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带领着工作小组赴河玉围实地调研,摸清进展情况,了解存在困难,提出解决思路,督促工作推进。工作小组组织土壤、水稻、水产等方面专家成立高水平专家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专题研讨,提出了濠江区4000多亩受海水侵袭盐碱化基本农田改造和改种合适农作物的建议,全程加强技术支持。
对于河玉围盐碱地改造工作来说,最大难点是水源问题。濠江区齐士安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俊此前介绍,2021年启动河玉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及其他配套工程,解决水源短缺问题。
前期检测中,河玉围土地盐碱高达10‰,中农国盛(北京)环境生态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采用自主创新研发的海水稻专用肥系列产品,用作土壤改良、土壤微环境修复以及水稻全营养供给,并根据水质盐度进行淡水灌溉,降低盐碱度。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河玉围基本农田改造提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项目,正有序有力有效推进片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质量。
据了解,濠江区2022年163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设计、落实预算,接下来将加快项目实施,并开展河玉围第二期开荒1600亩盐碱地复种,同时启动全区撂荒耕地综合整治项目,力争在今年实现全区撂荒耕地全面复耕。
提档升级
加快盐碱地综合开发
改土来适种,土地变“健康”,是盐碱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但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仅改土还不够,需要从根源上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用”的问题。
濠江区立足盐碱地实际,构建资源搜集利用、育种平台和技术创新的新链条,探索一条以种业创新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从源头上为盐碱地科学高效利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改种适地”离不开强劲的农业“芯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海洋大学,在濠江区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试验,试验品种包括广红3号、特优248、海优4号等,安排经费委托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开展海水稻种植示范。
2021年8月,濠江区复垦工作再次开展,选用耐盐品种广红3号品种开展种植试验。据介绍,去年海水稻播种后成苗效果比较好,由于种植时间较晚,11月才开始抽穗灌浆,后期低温对产量影响较大。“从品种耐盐性来看,示范效果较好。”许伟和说。
“2022年,我们进一步优化试验方案,改进试验条件,加强试验管理,通过组织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特殊条件种植的品种,继续开展示范试验。”省农业农村厅濠江区盐碱化基本农田改造改种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
筛选海水稻品种的同时,濠江区也在琢磨“新花样”。“我们打破常规,对单一水稻种植模式进行改良,引用稻鱼共生理论,实现稻‘渔’互利双赢,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许伟和说。
据了解,自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安排资金在濠江区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驿站建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5户(个),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谋划长期发展,在河玉围片区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盐碱地改造利用“产学研”融合、打造盐碱地整治利用示范片,择址发展工厂化海水养鱼养虾示范项目。
目前,新科技、新手段、新业态的出现,正全力激发河玉围盐碱地开发利用潜能,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为提高土地增量、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濠江力量。
目前,濠江区已完成163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谢伙荣 摄
上一篇:
三名农安匠荣获 省五一劳动奖章
下一篇:
上一篇:
三名农安匠荣获 省五一劳动奖章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