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应对极端天气 托管组织减损有招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8月30日版次:07

  台风来袭前,迪丰联合社已组织收割、收储、流通环节参与抢收水稻。

  南方农村报记者 魏耸

  近期,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给粤西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台风登陆时,高州市迪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迪丰联合社”)负责人谢桂才正在湛江参加一场培训,他说到,“这个时候台风的影响不大,我们推迟了播种日期,还有很多种苗在苗地里,台风过后开始大规模插秧。”
  与7月初台风“暹芭”到来时相比,这次谢桂才显得比较淡定。不是因为“广东人已经摸清了台风的套路”,而是因为农业人长期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在抵御灾害、减少损失方面积累了经验。
全链条协作战台风
抢收抢割保颗粒归仓

  从事农业生产一定要打通销售端,这是谢桂才一直坚持的理念。他介绍,迪丰联合社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到农产品销售的全程托管服务,近三年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今年上半年,服务面积达5.34万亩,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薯、果蔬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订单化生产,产品销售价格会比市场价提升10%至15%左右,而5%至10%的农产品销售提成也成为迪丰联合社最主要的盈利点。
  据了解,迪丰联合社的托管员不仅要整合所负责区域的托管服务订单,还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人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对接机手调度和作业等。其实,他们更像是片区经理。
  在迪丰联合社内部,有个“世纪问题”,即:这亩水稻是谁的?这也是谢桂才经常问员工的一个问题,他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来逐步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作为服务方,有的员工只负责完成大田、插秧、收割等机械作业,觉得水稻产量和自己没有关系。谢桂才说到,“其实这亩水稻是大家的,每个人都要靠它!如果员工没有对产量和效益负责的意识,那大家都要喝西北风了!”
  在“暹芭”登陆前,迪丰联合社提前召开抢收会议,协调加工、收储、流通企业、种植户全力配合,调集全部车辆、机具、人力、烘干设备、仓库等资源应付台风灾害,连续几日24小时人停机不停进行紧急抢收工作。台风登陆前,迪丰联合社抢收了托管农户800多亩成熟度70%以上的水稻,台风过后,又及时对倒伏水稻进行抢收。托管农户平均灾害减收20%以下,而未托管的农户损失惨重。
“抱团取暖”抵御寒潮
上下游“捆绑”互利共赢

  冬种蔬菜是粤西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2022年广东迎来近十年来最冷春节,高州也早早发布寒潮预警。迪丰联合社托管服务的6000多亩蔬菜面临着冻害风险。
  怎样御寒?种植户看着快要长成的蔬菜,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时也没有办法。有经验的菜农想要给蔬菜基地盖上一层塑料膜,可每亩一万多元的投入实在难以承受。就在这个时候,谢桂才抓紧时间联系了众多蔬菜采购商,问他们愿不愿意出资帮农户保住蔬菜。
  “采购商要保的,就先预支一笔资金过来,我们联合社和农户也都各出一点。”谢桂才说到,大家以参股的形式,共同出资来抵御寒潮,最后按照投资比例来分配受益。采购商出资比例最大,占50%;农户算上前期投入,占比40%;迪丰联合社占比10%。
  “其实有经验的采购商对行情变化是非常敏感的,都认为寒潮后蔬菜价格会上涨。”迪丰联合社沟通协调了33家采购商出资,500多家农户参与,在三天内就完成了前期的组织协调,第四天就开始行动起来,用6天时间就把托管的蔬菜基地都盖上了塑料膜。
  做蔬菜批发生意的覃雪莲与迪丰联合社合作6年了,她告诉记者,自己去迪丰联合社的基地看过,对他们比较放心。在谢桂才的号召下,她预支了300万元来支援抗寒。
  寒潮过来后,没有覆膜的农户都傻眼了,蔬菜几乎全部冻死,损失惨重。蔬菜价格也水涨船高,比如黄瓜最高时有9元/斤,最低时也在3元/斤以上。“覆膜的农户迎来大丰收,再加上价格高得惊人,都赚了不少。采购商更高兴,因为别人都没有瓜,只有他能拿到货。”
  最后结算时,采购商的投资回报率在83%左右。覃雪莲因为前期投资,获得分红250万元。由于行情好,她在销售这块利润也非常可观。
  一次自然灾害,就将托管服务的好处凸显出来。迪丰联合社通过链接农业全产业链中各方力量,为托管农户织起一张“防护膜”,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这张“防护膜”虽然无形,但也同样能被看见。
  台风来袭前,迪丰联合社已组织收割、收储、流通环节参与抢收水稻。

下一篇:31个科技小院 落户广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