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家庭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相隔千里的团圆节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8月30日
版次:
13
| 家长里短 |
上世纪80年代,成绩很好的小叔意外高考落榜。他一气之下远走他乡,去南方“闯世界”了。祖父和祖母知道他带着几分赌气走的,非常不放心。祖母寝食难安,每天都要念叨几遍小叔的事。
很快就要到中秋团圆节了,祖母愈发想念小叔。那天,我们居然收到了小叔的信。喜从天降,祖母激动得热泪盈眶,赶紧让我读小叔的信。小叔的字很潇洒,龙飞凤舞,很多都是连笔的。我努力辨认信上的字,虽然还有些字不认识,但大体能读出信中的内容。小叔在信中说,他在外面挺好的,已经在工厂找了一份工作,挣钱不少,等发了工资就寄回家。小叔说中秋节就不回家了,还嘱咐家人好好过节。祖母一边抹眼泪,一边听我读信。
团圆节到了,我家照例是齐聚一堂,欢度节日。欢声笑语中,祖父和祖母的表情却有些落寞,因为小叔的缺席让这个团圆节无法圆满。姑姑觉察到老人家的情绪,提议说:“小弟虽然没回家,但他的信到了。信到了,就是人到了。咱把他的信摆到桌子上,就当是他回家陪咱吃饭了!”祖母听了连声说好,她还让我在开饭前再读一遍小叔的信。这几天里,祖父和祖母已经让我读过好几遍小叔的信了。信里不认识的字我查过字典,再加上连读多遍,有些话我都能背下来了。饭桌前,我大声朗读小叔的信,家人静静地听着。小叔的信带着温度和情感,充当了他的代言人的角色,对一家人是莫大的安慰。虽然远隔千里,但浓浓的亲情在安静的秋夜里缓缓流淌着。那个别样的中秋节,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小叔团圆。“从前慢”的年代,我们依旧有办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传递爱与暖。
我把这件事写信告诉小叔,他回信说感动哭了。后来,小叔开始自己做小生意,并且在异乡娶妻生子,扎下根来。因为路途遥远,小叔很少回家。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我们照例在团圆节摆上小叔如约而至的家信,读过信之后再吃饭。到了9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小叔也有了手机。过团圆节的时候,不用再读小叔的信了,直接打电话就可以听到他的声音。每年中秋宴开席之前,一家人都要与小叔通电话。虽然不能见面,但问候通过电话线传递,真切地听到对方的声音,感觉彼此近在咫尺。以这样的形式过中秋节,也别有味道。
几年后,祖父和祖母相继去世,但我们依旧保留着每年团圆节与小叔通电话的习惯。书信退出了生活之后,电话成了与亲人联系的桥梁。小叔说,他的根还在家乡,亲人还在家乡,家乡是他一辈子的牵挂。到了2010年左右,小叔所在的地方通了高铁。坐车方便了,遇到年节放假,小叔一家三口经常回老家与我们团聚。团圆节上,大家说说祖父祖母在世时候的往事,感叹时光飞逝,还不忘感慨一下社会发展的神速。交通和通讯如此发达,沟通和相聚几乎无障碍,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小叔没怎么回过老家。不过现在手机能够视频了,团圆节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个“云聚会”,欢乐的气氛一点没有变淡,浓浓的亲情依旧浓厚。
□马亚伟
上一篇:
给自己一点驱动力
下一篇:
小儿下厨
上一篇:
给自己一点驱动力
下一篇:
小儿下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