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我国已现660余种入侵物种 严把三大关口遏制增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9月01日版次:06

  截至2021年3月,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435个县(市、区)。

  近日,河南省汝州市抽干湖水抓捕“怪鱼”鳄雀鳝,引发广泛关注。鳄雀鳝原产北美洲,天敌少、繁殖能力强,属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何种威胁,自然传播外哪些因素加剧了外来入侵物种蔓延,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斩断传播链条?
全球多国农业受影响
  上月,澳大利亚的养蜂业遭遇重创,原因是一种叫做大蜂螨的物种入侵。根据当地媒体报道,澳大利亚遭遇大蜂螨入侵的地区已经发布实施生物安全控制令,禁止养蜂人迁移蜂巢或蜜蜂,禁止从蜂巢采蜜,同时要求养蜂人报告所有蜂巢位置。大蜂螨发现地周围10公里内区域所有蜂巢将被销毁。有媒体估算已经有数以千万计的蜜蜂被销毁。
  多年来,在美国中西部地区,亚洲鲤鱼泛滥成灾。为了除去养鱼场和湖中藻类,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美国多地引进亚洲鲤鱼,而后这些鱼快速繁殖,游到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侵占了本地鱼类的生存空间。自2004年以来,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已投入超过6亿美元资金用于解决亚洲鲤鱼入侵问题。
  2019年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已扩散至全国25个省份近1500个行政县区,2019年全国发生面积1500多万亩。在广东,部分地区玉米田块危害株率超过60%,没有及时喷药防治或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块,危害株率甚至达100%。
无意引进却贻害不浅
  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更趋多样化,总体来看主要包括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三大类。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董金皋此前表示:“紫茎泽兰、微甘菊、美洲斑潜蝇,以及草地贪夜蛾等都属自然入侵我国。紫茎泽兰的种子随风飘,非常容易扩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授陆永跃表示,无意引进可能是经常性发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径。一方面,人类没有意识到可能会携带和传入外来物种;另一方面,难以识别潜在的外来物种,从而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发生。陆永跃介绍,已记录的外来入侵植物害虫中,除了少数几种是从边境自然传入,其他均为无意引进。
  世界各国出于农业、林业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地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微生物品种。董金皋表示,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物种改变了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防线前移斩断传播链
  据新华社报道,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学者丽甘·厄尔利此前说,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尤其像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应该向其他地区分享经验,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不利影响。
  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指出,在法制建设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有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譬如,美国国家入侵生物委员会批准了《早期发现和快速反应指南》,通过跨部门的国家入侵物种委员会协调式管理规划外来入侵物种工作。2001年,依靠早期发现和快速反应计划,美国成功阻止了柑橘星天牛的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不仅要抓好已入侵物种的治理,更要将防线前移,严把外来物种引入管理、国门口岸防控、国内调运检疫三大关口,从源头遏制增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说,一方面,要建立稳定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发挥好财政资金作用,推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培育市场化服务主体,开展长效治理。
  “科技是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力手段。”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尚富德建议,加快建立一流的外来入侵物种基础研究体系,针对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结合科技前沿,建立全国外来物种的种类鉴定、检疫体系、生理特性、入侵机制和防治措施等一体化的入侵信息系统。
    □综合
  截至2021年3月,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435个县(市、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