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他们驾驶农机书写大地新诗篇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9月22日版次:07

  李伟强,第一批入录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江月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时节。为鼓励广东农机技能人才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广东举办了2022年“百万农机保粮安 农机人庆丰收”系列认定活动。经过激烈的网络投票评选和专家评审,十位“土专家”脱颖而出,荣获“全省十大最美基层农机使用一线专家”称号(以下简称“土专家”)。
扎根农业
他们反哺家乡

  在乡村出生,在乡村成长,在乡村工作。本次评选的一线“土专家”,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热爱又眷念的土地,在田间地头贡献智慧,挥洒汗水。
  “如果聘请十个人,一天才能割十亩水稻。用收割机只需要两个小时就能把这10亩水稻收割完毕。”张永发说。稻田里他熟练地操纵着收割机,整齐划一而富有节奏感的收割声,奏成丰收的乐章。张永发在高中毕业后便和父亲一起投身基层农业生产事业,从事农机服务工作已有13年,获得过各级“土专家”荣誉。他所在的新会区双水镇文发农业种植场现已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带动一批农户共同合作促进生产。
  从2005年开始从事水稻种植和农业机械工作,陈力文深耕农业已有17之久,并在2009年创办了龙门县力文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实用新型农业机械在龙门县推广应用。
  蕉岭县的李伟强,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更是长达30年,在蕉岭县农机事业中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农业托管服务中融合信息化工程项目的人;第一个引进无人驾驶智能机械的人,拥有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插秧机各一台;第一个也是全县唯一的高级农机维修工。
改行农业
他们依旧卓越

  返乡做农业,“新农人”很活跃。本次评选的“土专家”中,也出现了高薪白领或外贸公司老板的身影,他们放弃过往并转身投向乡村这一广阔天地。
  “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干活,因为不会骑单车,父亲用担子挑粮食,一担一担得很辛苦。”谈及转行农业的抉择时,刘锡洪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父亲的背影。在看到大片土地撂荒、中央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后,刘锡洪放下当时的事业,承包起土地来,“我想种粮食,想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旧的劳作面貌”。他抱着最朴实的想法开始了农业创业之路,2004年,刘锡洪承包了350亩荒地开垦种水稻。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刘锡洪的汕头市潮阳区金洪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已拥有农机70多台套,建成粮食烘干中心4000㎡。台风期间,刘锡洪提前预判天气,安排中心人员轮流值班,24小时不间断为农户们烘干。
  无独有偶,另一位“土专家”梁庆斌在2010年放弃研发经理的岗位,回到佛山创立佛山市明丽农业有限公司,主营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发挥研发特长,梁庆斌还自行改造了旋耕机、烘干机等设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也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为“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并获得“佛山市菜篮子基地”、“佛味鲜生基地”等荣誉。
  深耕菠萝供应链,出身菠萝世家的陈如约,已将菠萝卖到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迪拜、新加坡等。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创业,陈如约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新农人”。目前,其合作社建有菠萝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亩,配备各类农机农具,专业机手3名,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2000亩。
服务农业
他们得心应手

  “土专家”们,不仅是田间实操的一把好手,也是农机理论的行家里手。
  茂名的庞中劲,在2017年3月首次使用超声波种子处理机,解决了当地早造水稻催芽难的难题;使用自制深松机为当地甘蔗农户深松甘蔗地,每亩增产0.5~2吨。他还在《现代农业装备》期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使用农机深松整地,即以拖拉机为动力,牵引深松机械,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深层松动土壤的一种机械化整地技术。
  潮州的林威龙,精通植保无人机技术,2018年组建团队,培养农机手8人;积极配合农业部门针对茶区、水稻区及周边地区的飞防推广,“从调查情况看,我们的飞防队植保无人机防治效果与电动喷雾器效果相当,工作效率明显提高30倍以上,农药用量减少约30%,为农户省工省时省药,提高茶叶品质。”林威龙说。
  吴川市塘缀宇枫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宇枫,当年拒绝了大型农机公司的高薪挽留,购买一批农机返乡,做起了一名农机维修工。合作社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如精量穴直播机、大疆无人机等,带动吴川市塘缀镇、黄坡镇等农户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改变人工播种落后的现状。
  “今年受天气影响,烘干这一块,是我从事农业以来最辛苦最紧张的一年。”邱文庆是龙川县的农机手,在今年早稻抢收中,主动选用二次烘干来保障稻谷质量。“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人一起来种田,让他们享受到农机所带来的效益。我们会对一些困难户和贫困户进行免费服务,对种田大户低价服务。”邱文庆说。
  李伟强,第一批入录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