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陈世亮:耕耘南药“点绿成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2月10日版次:07

  陈世完在合作社基地开辟了100亩南药品种“百草园”。

  “这批药材下个月就要采收了,现在正是关键期。”在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的新农庄南药种植基地内,漫山遍野的三叉苦、广藿香、两面针等南药绿意盎然、长势良好。合作社社长陈世亮穿梭于药田之中,仔细察看南药长势。
  陈世亮是阳西县较早涉足南药的种植户,南药种植已有11年时间。近年来,他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生产合作,以种养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探索“药企+合作社+农户”南药生产模式,推动南药种植产业多元化发展,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脱贫攻坚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等称号。
返乡创业种植南药◥>
  2011年前,陈世亮主要从事药材收购生意。“为了收到符合要求的中药材,我跑遍了云南、贵州等地山区,甚至还到过缅甸、越南。”陈世亮回忆,当时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收购效率很难保证。
  感受到药材收购模式的弊端,陈世亮决心自己种植南药。“织篢镇处于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带,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南药生长。”在选址过程中,陈世亮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乡正好符合要求。怀着浓厚的家乡情怀,2011年,陈世亮返乡成立了阳西县新农庄种养专业合作社,全面投身南药产业。
  然而,当地的南药发展现状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当时,阳西的南药种植户对市场认识不够,喜欢盲目追求名贵品种。”陈世亮认为,名贵品种固然价格高,但是规模小、销售难、技术要求高,难以带动整个南药产业做大做强。
  为了推广三叉苦、广藿香、两面针等需求量较大的南药,陈世亮多方奔走,先说服部分农户跟随种植,在产生较好的效益后,逐渐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推广,陈世亮的南药种植产业终于初具规模,发展走上了正轨。
技术赋能联农带农◥>
  走进新农庄南药种植基地,门口赫然悬挂着“华润三九中药材GAP产业化基地”的牌子。“开展‘订单式’生产之前,南药的价格和销路都没有保障。”陈世亮说,近年来,合作社通过与药企签约合作,定向定价向华润三九公司提供南药种植原材料,保证了销售渠道。
  “基地主要栽种三叉苦和两面针,都是需求量较大的中药材。”陈世亮介绍,两种药材收获期均为5年,亩产可达4至5吨干片,每亩利润不低于3万元。此外,基地还种植了广藿香、姜黄等短期药材,确保收益长期稳定。
  然而,南药可不是只要“种下去”就行。药企对药材质量的严格要求,让陈世亮丝毫不敢懈怠。“政府、药企、科研院所等单位都派出了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但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距离。”为此,陈世亮经常请教拜访老种植户、行业前辈等,终于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南药种植的方法。
  在南药种植中,陈世亮十分注重技术改进。2020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农庄南药产业扶贫种植基地建设了滴灌工程。“滴灌工程建设对植物生长水肥一体化、灌溉有很大帮助,可以降低基地用工成本,让农户得到更多实惠。”陈世亮介绍。
  经过多年的耕耘,陈世亮建立了4个南药基地,种植南药超过1000亩,带动当地404户1279人增收致富,辐射周边100多人参与合作社种植。
推动产业链多元化◥>
  在新农庄南药种植基地后山,喧闹的鸡鸣声不绝于耳。“这些‘南药鸡’充分利用基地闲置的林下经济空间,品质好、附加值高,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青睐。”陈世亮介绍。
  发展“南药鸡”,是陈世亮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一个缩影。“除了中药材初加工以外,我们的加工厂还进行了升级改造,可以生产南药汤品汤料、外用三叉苦膏、两面针膏等制成品。”陈世亮表示,合作社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药研究所等展开合作,为产品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拓展了南药种植深加工产业链。
  目前,合作社建设了药材切片加工区5000平方米、晒场与仓库5000平方米,并注册了南药“大元药林”商标。2018年,被认定为阳江市新农庄南药种养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获得广东省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广东省中医药研发创新产学研基地、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等称号。
  “我们计划五年内,将南药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以上。”陈世亮说,除了要控制好药材种源、提高药材品质外,合作社还计划与药企、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以科技赋能推动南药产业多元化发展,更好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罗天
  陈世完在合作社基地开辟了100亩南药品种“百草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