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建设海洋牧场 助农增收致富

省人大代表、湛江市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秘书长岑坚: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1月12日版次:04

  湛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在海上建成网箱养鱼场。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于1月12日在广州开幕。目前,省人大代表已抵达广州,积极建言献策,共商全省发展大计。
  “要推动湛江乃至广东水产产业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在全国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连任的省人大代表,湛江市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秘书长岑坚今年聚焦海上牧场、现代渔业等方向提出建议。“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助力更多农户增收致富。”他提到。
呼吁建成现代水产产业园
  湛江市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既是广东的农业大市,也是海洋大市。岑坚说,湛江约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十分之一,全市大小岛屿102个,沿海滩涂面积48.9万公顷,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优异的资源禀赋,造就优质的水产产业。“全国每三条金鲳鱼就有一条产自湛江,湛江还是‘中国对虾之都’。”岑坚介绍,湛江当地的对虾、金鲳鱼、罗非鱼等特色水产在产品特色、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优势显著,并且在水产品加工、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利地位。“多年来,湛江水产品在全市出口农产品中约占95%。”他在建议中提到,湛江水产品贸易在疫情影响下逆势上扬,2022年1-11月,全市水产品出口42.3亿元,同比增长7.9%;进口44.4亿元,同比增长25.9%。
  尽管有着资源禀赋和产业积淀,但岑坚在行业调研中发现,湛江尚未建成水产产业园,缺乏产业集群效应,未辐射带动区域水产产业发展。“这也导致养殖户承担的成本高。”他说,目前,湛江水产品交易以B端为主,且由养殖户自行交易,规模小,物流成本高昂。如果通过产业园整合分散的养殖户、合作社、企业,配套加工、冷链、仓储、物流等服务,则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C端市场,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
  因此,他认为,要整合优势资源,将湛江打造为广东省水产行业“绿色标杆”。为此,他建议省政府大力支持湛江市建设水产产业园,将湛江市水产产业园纳入省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并在用地(海)、财税、金融、设施建设、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和引导。
向海洋要粮要效益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岑坚说,水产品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为人们提供优质蛋白。高质量发展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是拓宽食物来源、强化粮食储备、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稳住‘三农’压舱石,不仅要着眼于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还要向海洋要粮、要效益。”他补充。
  作为海洋大省和水产大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是广东保供给、抓经济、提信心、促振兴的关键一招。岑坚表示,高质量建设海洋牧场,围绕海洋做文章,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引。“湛江靠海,依托水产,带动了许多群众就业。广东壮大海洋经济,对就业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岑坚认为,接下来广东应该加快发展预制菜、数字农业、“年鱼经济”、休闲渔业等新业态,推动初级水产品“接二连三”,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以湛江金鲳鱼为例,去年售价12元/斤,在预制菜产业的带动下,今年最高卖到24元/斤。市场需求量大,让价格翻番。”他说。
  广东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地,如何形成合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岑坚建议,要让全省东西两翼齐飞,特别是发挥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力量,因地制宜,予以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作为行业协会的代表,接下来我将积极对接全国先进的企业,深度融入广东和湛江建设海上粮仓。”他表示。
  湛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在海上建成网箱养鱼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