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我的阅读记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2月09日版次:13
| 名家谈阅读 |
  说起年轻时的读书记忆,我的眼前立马浮现出大学宿舍里的那一根根蜡烛。
  那个时候,学校宿舍管理严格,每天晚上十点熄灯,熄灯后想看书就要另外想办法。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其他专业的同学看来,我们的课业比较轻松,而我们的阅读任务却很重。老师根据课程需要安排我们读不同的书,我宿舍床头上的各类名著,常常被叠得很高。那时年轻爱玩,很多人白天浪费大把光阴,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晚上经常在宿舍熄灯后点起蜡烛,苦读到深夜。
  当然,这种深夜点蜡烛看书的习惯很不好,既容易伤眼睛,又不安全,所以读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很重要。
  我有时候去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和各个领域里的成功人士交流,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感慨读书苦。有个朋友说,他有时候晚上读书,感觉头疼欲裂,很痛苦,可不读又不行。时代在进步,稍一懈怠,可能就会被淘汰,所以即使痛苦,也要强撑着阅读。
  为什么会这么痛苦呢?那个朋友感慨地说,年少时读书少,没养成阅读的习惯,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书,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在读,目的性很强。
  从小我就觉得读书很快乐。我想我能有这种感受,要归功于读中小学时遇到的几位语文老师。他们上课不只是带着学生念课文,还会给我们拓展知识点,讲很多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而当同学们听得入迷时,老师又会及时“收”回来,认真地分析课文。每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期待。
  这就好比我们是一群站在大山前的旅行者,而眼前翻开的书就是我们即将要攀登的高山,老师就是一位优秀的向导,带着我们翻过这座山,为我们介绍风景,帮助我们享受这一段旅途。
  当然,阅读这件事儿,你不能永远指望有向导带你,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探路,这就是我感激老师的另一点,他们教给了我一个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每次读书时,发现有趣的段落,就抄录下来。慢慢地,你就会记满厚厚的一本。平时把本子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回味一下其中的语句。每次回味,你会觉得读过的书是那样有意思,甚至会有再读一遍的冲动。
  这样的阅读方法,我从小学时就开始使用,一直持续到高考前,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记录了厚厚的许多本。
  那些笔记本我至今保留着,有时也会再翻一翻,看那些不同年龄段的记录,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抄录可以培养一种精神,但想要获得质的提高,还要写笔记。这个习惯并没有哪个老师刻意教过,而是在读书的过程里,我渐渐有了这种感悟。虽然现在很多老师也教导学生要写读后感,但在我看来,读后感的“感”,应该是真情实感,是阅读后实实在在的心得体会。无论你是在读一个故事,还是感悟一种思想,你的所思所感都应该是真情流露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读书时迸发的所思所感,更需要一个坚实的载体——笔记,这就是读书笔记的意义,它不仅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思考能力。我们的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会在一次次写笔记时得到提高。这样阅读才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助推学习成绩的提高。
  我之所以不觉得读书累,能够在大学里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完成课业,并让今天的我继续受益,最重要的不是读书兴趣,而是良好的读书方式。而这恰恰归功于学生时代里养成的读书习惯。现在的我也一直在努力写更多的书,希望它们能得到青少年朋友们的喜爱,同时也更期待每一位读书的朋友,能够多思考、勤动笔。  □张嵚

上一篇:形形色色的“名场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