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版血脂管理指南发布

明确血脂检查四类重点人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3月28日版次:12
  3月25日,由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对比《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新版指南在血脂常规检测项目、筛查频率、检查重点人群等作了进一步细化,并首次提出“超高危”的概念。
血脂常规增加三项
  新版指南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基础上,增加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
  其次,新版指南根据年龄、危险因素细化了血脂筛查建议: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及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其中,至少要包含一次Lp(a)(脂蛋白(a))检测。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此外,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细分为四类:一是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病史者;二是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的人群;三是有早发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四是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新版指南特别提出,将发生过≥2次严重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ASCVD事件且合并≥2个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分类为超高危群组。其中,严重ASCVD事件指近期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缺血性脑卒中病史,以及有症状的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接受过血运重建或截肢。高危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
降脂食养八大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坏胆固醇(LDL-C)的基础,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对高脂血症人群日常食养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
  (一)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建议每周5-7次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每次30分钟,包括快走、跑步、游泳、爬山和球类运动等。
  (二)调控脂肪,少油烹饪。限制总脂肪、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摄入,是防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脂肪摄入占总能量20%-25%为宜,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脂肪摄入总量。
  (三)食物多样,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充足。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食物每天应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适量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蔬菜等。
  (四)少盐控糖,戒烟限酒。高脂血症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要将血脂、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五)因人制宜,辨证施膳。高脂血症多是过食肥甘厚味,导致痰浊内生,气不化津,脏腑功能失调,或气机不畅,脉络瘀阻,可通过中医辨证选择食养方。
  (六)因时制宜,分季调理。春季阳气上升,万物萌发,膳食应当以护阳保肝为主,多食时令蔬菜(如芹菜、芦笋等),适当食用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清肝作用的食物,如佛手、生麦芽、菊花等。
  (七)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广东高脂血症人群多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建议控制油、盐摄入量,适量增加粗粮摄入,如紫薯、玉米、黑米、大麦、青稞等。适当食用祛湿化痰、益气健脾的食药物质,如人参、白扁豆、薏苡仁、山药、大枣、麦芽、茯苓等。
  (八)会看慧选,科学食养。通过看标签来选择适合的食品,满足营养需求。       □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