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宋朝“特奏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4月13日
版次:
12
| 闲话春秋 |
自隋唐始,科举已成了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读书人年复一年地参加科举,总还有许多人难以被录取。
宋朝对这些屡屡落榜者给予了特别关照。开宝三年(970),太祖特诏赐贡士(解送礼部应试的举人)、诸科连续15次以上未录取的106人,授予本科出身。
宋人王栐在《燕翼诒谋录》中说,太祖特别同情这些人,说他们“困顿风尘,潦倒场屋,学固不讲,业亦难专,非有特恩,终成遐弃”。认为如果国家不用他们,他们就被废弃了,这多可惜!
兴国二年(977),太宗下诏取184名“特奏名”后,恩科从此开始。
此后,凡省试多次落第者另立册上报皇帝,恩准他们参加殿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这些人称为“特奏名”。
后来,“特奏名”的条件渐宽,至景祐元年(1034),仁宗下诏:“进士三经殿试,诸科五经殿试,或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六举年六十,虽不合格,特奏名。”朱彧《萍州可谈》卷一载,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儒在特奏名殿试策问试卷写道:“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便被“特给初品官,食俸终身”。
喊几声“万岁”,就能做官吃俸禄,以致“特奏名”考生比正式考生还多。真宗咸平三年(1000)殿试正式考生为140人,“特奏名”却多达900余人。
《宋史·选举志》载,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御试得正名奏四百人,特奏名五百三十一人”。这种特恩,无疑拓宽了读书人的仕进道路。 □刘永加
上一篇:
千年古琴 九霄环佩
下一篇:
陈三五娘传说
上一篇:
千年古琴 九霄环佩
下一篇:
陈三五娘传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