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广东茶叶12221市场体系建设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梅州开山种茶廿载 台商父子传承匠心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4月18日
版次:
03
彭瑾瑜以优异品质打出产品差异化。 谢进扬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伍咏言
正是赶制春茶的紧张时期,彭瑾瑜整日待在梅州市星森福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但他每天都要琢磨一下天气,“做茶要看天气,也要看经验,晒青做青、发酵走水,什么都要琢磨透了”。
今年是彭瑾瑜与茶打交道的第十年,在梅州十年,略带台湾腔的口音未变。他来自台湾苗栗,如今大部分时间都在梅州明山嶂的茶园度过。
2013年,彭瑾瑜还在台湾攻读机械工程学硕士学位,与茶农茶商的身份丝毫不沾边。也是在这一年,这位台湾青年决定毕业后到梅州种茶,继承父业。
父子接力种茶
彭瑾瑜的父亲彭德胜,祖籍梅州蕉岭。2002年,彭德胜从台湾回到梅州寻根,客家山水、风土美食,无一不在他心里留下烙印。数次寻根之旅,让彭德胜决定在梅州开创事业。
“父亲本身就很喜欢喝茶。”彭瑾瑜说,“在他眼里,做农业是一件相对单纯的事情,需要静下心、花时间与大自然打交道。”创业初期投入成本较低,亲戚有种茶经验可借鉴,彭德胜辗转丰顺、大埔、梅江等地,于2003年选址梅江区西阳镇明山嶂,开启种茶事业。
茶园坐落在明山嶂上炉肚山头,海拔高度约750米,四周清幽静谧,水源充足,生态环境极好,具有种植台湾特色茶种东方美人茶及青心乌龙茶的天然条件。彭瑾瑜介绍:“这些茶树都是从台湾引种的,每一棵茶苗都是父亲和工人亲手种下,周边的樱花树也是。”
2007年,彭瑾瑜首次跟随父亲回到梅州,“在茶山上的生活可枯燥了,手机也没有信号,就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是他与茶园的“初相识”。2013年,彭瑾瑜正式接过父亲的重担,成为这片80亩茶园的“话事人”,“为了不让父亲的心血白费,我花了几年时间适应,成为一名茶农”。
父亲彭德胜因为乡情回到梅州开荒种茶,儿子彭瑾瑜则因为传承和爱情定居扎根梅州。“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梅州,我基本也在梅州生活,只是每年会抽空回去台湾探亲。”彭瑾瑜说,茶业也渐渐成为他所钟爱的事业。
不敢说会做茶
白天,茶园总是热热闹闹。十几名采茶工头戴草帽,背着箩筐,穿梭在行行茶垄间,巧手上下飞舞,采摘今年头茬春茶。
彭瑾瑜透露,春茶季每天都需要雇请12-15名采茶工,连续采20天,“在车间负责制茶的只有2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就是我”。彭瑾瑜学习制茶已近8年,曾经向两名台湾师傅拜师,“都是拥有数十年制茶经验的老师傅”。但他从不会认为自己是制茶师傅,“中国产茶制茶历史悠久,做茶若没有超过20年,都不能说自己会做茶”。
彭瑾瑜研读书籍,掌握最佳采摘、晒青时间,邀请台湾制茶专家来梅州指导他杀青、揉捻、烘焙等制茶工艺。农闲时,他会到明山嶂周边茶场走访,跟同行交流种茶制茶的心得和经验,甚至抽空跑到福建武夷山、安溪以及潮州饶平、梅州各县区种茶基地参观学习。
精细种茶制茶
“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的事,宁可做精细,也不能敷衍。”这是彭瑾瑜对自己的要求。在茶园管理上,他设定了专门的施肥标准、除草标准,一切按照生态茶园的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放弃边边角角,将核心管好”;在制茶工艺上,他改良并引进制茶配套机械,专注深耕单一品类,将乌龙茶做精做优,稳定茶叶出品质量,以优异品质打出产品差异化。
如今,茶园在父子的接力管理下,茶叶年产量可达1500-2000斤,成品茶香型独特、汤色漂亮、茶底醇厚,深受珠三角地区市场欢迎。茶园周边种下的樱花也长势喜人,花团锦簇绚烂多姿,每年春季都会吸引游客观光打卡,甚至带上帐篷在茶园露营。“未来还试试做农庄,将茶叶和吃喝玩乐结合在一起,增加茶园的附加值。”彭瑾瑜说。
彭瑾瑜以优异品质打出产品差异化。 谢进扬 摄
上一篇:
香港青年耕山九年 乐当大湾区新农人
下一篇:
上一篇:
香港青年耕山九年 乐当大湾区新农人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