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年轻人“耕读”家乡不能光靠情怀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4月25日
版次:
02
作为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村民,江永强不仅在村里开了一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而且经过数年发展,更开拓出了“书店+文化+农业”的复合经营模式——在经营书店的同时,他还复垦了115亩撂荒地,把书店打造成连接城乡的文化枢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让陶渊明在千年以前描述的、充满农业浪漫的耕读场景,一定程度上在小布村得到复现。
从江永强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故事颇有点“回归”的意味。其一,他自小在小布村长大,如果说早年的读书工作是“远游”的话,辞职返乡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归来”。其二,连环画、武侠小说丰富了他年少时的精神消费,开书店的种子也是在幼时得以萌芽,如今,他开拓出“书店+农业+文化”的复合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是极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观察并剖析江永强耕读家乡的实践,对于更好推进乡村振兴也有多重启示价值。
启示之一:只有挣到钱才能让情怀常在。江永强深知,“光有情怀,没有营收,开书店很难长久”,他之所以选择书店这条路,固然有情怀驱动使然,但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看好农村阅读市场前景。“花都有188个行政村,广州农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也舍得为精神需求消费。只要能挖掘到他们的消费需求,并精准对接,经营效益还是可以的。”与认知一致的是,他在卖书过程中实施了“让书找人”的策略,其做法与现在“职务营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启示之二:农村发展得有工业化和互联网思维。为了更好地把书卖出去,江永强建立了线上社群,通过社群引流裂变,同时他依托书店承接企事业文化单位的文化公益活动,通过举办田间读书会等方式引流,间接为农户提供产品展销的契机。这些做法,其实是建立私域流量池,通过“打井”的方式拓宽客源,本质上就是妥妥的互联网思维。对于承租的撂荒地,他对接水稻专家,为务工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开展机械化工作,后期拟开发的农田认领计划,按照20元/斤的优质丝苗米的标准打造高端产品等等,则是工业化思维的具体体现。
启示之三:乡村振兴需要耕读文明打底。古人早就提出了“稼与学并兴”的理念,这其实是在提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举,耕读既是生产模式也是生活模式。时代发展至今,耕读当然包括江永强种地与开书店的实践,但却并不再单指种地与读书,而是指代了生产与精神消费,“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等家训,无不说明了耕与读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如何在帮助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
鉴于小布村地处城乡过渡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江永强做大自己“耕读事业”的一些做法,可能并不具备无差别复制推广的条件,比如承租一百多亩荒地,并试图以3800元每亩的价格由城市消费者认领,这种创新可能因各地潜在客户的类型、需求、支付能力等不同而难以嫁接,但其复合经营、多维度丰富产品业态,始于农业但又不局限于农业的创新理念和做法,还是有颇多可堪借鉴之处。
□墨攻
上一篇:
下一篇:
“公务员兼职”
上一篇:
下一篇:
“公务员兼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