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5版: 焦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入伏吃羊,从一只羊看榆林“土特产经济”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04日
版次:
05
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 资料图片
炎炎夏日,三伏将至。在榆林大地,有着三伏天喝羊肉汤的习俗。仅用红葱、姜片、地椒、花椒、辣椒和盐六种简单的调料,一锅香喷喷的白绒山羊肉就出锅了。有人戏称,没有一只羊可以活着离开榆林。
“横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羊肉肉质更加细嫩,横山白绒羊以独有的地椒香草喂养,羊肉非但没有膻气,还带有椒草的香味。”榆林市级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国忠一语道出了横山羊肉美味的秘诀。
特色培育 下好品牌棋
好吃的羊肉在陕北,陕北羊肉数横山。横山自古水草丰美,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和养羊文化。“横山羊肉”早已成为当地亮眼的名片。2010年,横山羊肉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羊产业是横山区排首位的富民产业。
伴随着“咩咩……”羊叫声,走在马家梁村绿树成荫的文化广场、整齐有序的标准化羊舍、加之精心打造的羊文化馆……底蕴深厚的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村。近年来,马家梁村养羊日趋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在陕北白绒山羊培育发展壮大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最初养殖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现在有了标准化养殖小区,我们扩大了养殖规模,养了140多只。”今年55岁的村民马增瑞说,现在羊根本不愁卖,还可卖羊绒羊毛,一年下来收益有近20万元。
马增瑞是横山区广大养羊户的缩影。截至2022年底,横山区羊子饲养量达到280.2万只,实现产值14.6亿元,建成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475家、万只养羊示范村30个、10万只以上养羊大镇6个,注册相关商标8个。
横山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绒山羊饲养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一县一业样板县”“陕西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称号。横山羊肉正逐步进入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科技赋能 建全产业链
一栋栋高标准圈舍如梯田层层叠叠,场景壮观;圈舍设备先进、干净敞亮,成群的羊儿在“小院”内闲庭信步;养殖专家亲自配比“营养餐”,产学研为发展插上“翅膀”……榆阳区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地域广阔、水草丰美,全国最大单体湖羊养殖项目——上河集团常乐堡15万只湖羊养殖基地便坐落于此。
该项目由上河集团旗下榆林三农养殖服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占地面积1867.99亩,计划总投资6.5亿元,分两期建设,规划13个养殖区。目前,基地饲养基础母羊6万多只,实际总饲养量可达12万只左右。
“项目选址在常乐堡村上河煤矿以南、永乐煤矿以东的煤矿采空区,基础设施采用钢结构,不仅项目安全有保障,而且使存在沙漠化风险的土地得到高效利用。”上河集团湖羊养殖基地副经理李晓慧介绍,养殖基地产生的粪污全部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在煤矿采空区闲置土地上种植饲草,形成采空区闲置土地有效治理与合理利用的新模式。
李晓慧透露,基地还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阿里云上河智慧养羊生态系统”,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湖羊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养殖。
目前,上河集团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近20家湖羊产业合作社的农户达成合作协议,带动周边农民就业6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进行饲草种植2万多亩。
以品为媒 探路“走出去”
因养羊而远近闻名,因养羊而山头变绿,因养羊而脱贫致富,如今,榆林市横山、靖边、神木等北部县区的村民依靠养羊纷纷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当地在研究怎样将羊卖得更远,而苹果、小米等陕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模式无疑是重要参照。
20年前,广东茂名一群客商在洛川建起广东大院,用卖荔枝的车运回陕西苹果,让两地人民大饱口福同时,搭建起荔枝北上、苹果南下的桥梁纽带。“粤品北上、陕品南下”自此有了产业和市场基础。2019年3月开始,粤陕两省以“苹果南下 荔枝北上”为契机,立足“双循环”新格局,探索开展省际农业合作。
近年来,榆林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着力发展羊子养殖、小米、马铃薯、山地苹果等特色农产业,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将土特产推向全国,特别是“榆林四宝”——榆林马铃薯、榆林山地苹果、榆林大漠蔬菜和榆林羊子,逐渐在全国打响知名度,成为明星产品。
“我们期待,依托粤陕两省农业合作的平台,将横山羊肉卖到广东,让懂吃、爱吃的广东人也能时常品尝到我们美味。”当地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上一篇:
乡村振兴 榆林实践
下一篇:
小村大变 从一个村庄看榆林“三变”改革
上一篇:
乡村振兴 榆林实践
下一篇:
小村大变 从一个村庄看榆林“三变”改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