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村大变 从一个村庄看榆林“三变”改革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04日版次:05
  从榆林市城区往东南30公里,便到了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绿水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赵家峁村一改往日的荒凉贫瘠,乘上了小康的发展快车。
改革试点,走上小康路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赵家峁村是深度贫困村。“赵家峁村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2013年之前,八成青壮年外出务工,耕地撂荒,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赵家峁村第一书记王奋堂坦言。
  一切因改革而变,因改革而兴。在赵家峁村改革展览馆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
  2013年,榆林市榆阳区以赵家峁村为试点,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利用村集体流转的土地和村民筹集的资金,赵家峁村建起了33座设施果蔬大棚、35亩集中养殖小区;新栽植山地葡萄150亩、山地苹果150亩、酥梨30亩;建成112套美丽农居,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成功实现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是赵家峁村成功脱贫的重要因素。
  王奋堂介绍,以村里的9D玻璃桥项目为例,2019年春开业初期,最高峰时曾经每天通过1万名游客,按照每人60元来算,这一项目每天收入高达60万元,堪称“陕北第一”。
  “现在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每年可以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6000多元,平时还能在景区做一些小买卖。现在收入可观,日子越过越好。”今年37岁村民赵阳阳之前在外打工,随着赵家峁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回到村里开景区观光车。
  赵家峁人迎来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过2.3万元,高出周边村庄平均1万多元,村集体累计收入增加至1753万元。2018年至今,该村实现6次分红,户均分红3万元。
  如今,赵家峁村还联合周边的村庄,建成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伙场庭院,美丽又增收
  蜿蜒曲折的乡村道路通畅整洁,农家小院生机勃勃,公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建成了伙场“口袋公园”……仲夏,走在榆阳区巴拉素镇新庙滩村王家峁伙场,乡村宜居生态美、农民幸福生活美的浓浓气息扑面而来。
  “王家峁伙场是我们去年打造的2个示范伙场之一,改造后村庄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村民都很满意。”巴拉素镇镇长杜梦晨介绍。“伙场”是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以前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难点、乡村治理的焦点。
  去年以来,榆阳区巴拉素镇新庙滩村以伙场盘子整治“六条路径”——“打开围栏网子、拆除废旧房子、收回伙场盘子、摊好伙场份子、建好蔬菜园子、饲草跺进棚子”——为抓手,创建“致富伙场、干净伙场、生态伙场、文化伙场、和谐伙场”,发展“伙场经济”。利用两个村民小组群众腾退出来的30亩公共空间开展裸露土地综合治理,就地取材打造了群众共享的“王家峁伙场公园”,建设“葡萄园、小果园、苜蓿园、蔬菜园”发展“伙场经济”,农户房前“小花园”整齐划一、美观大方,家风家训统一上墙,伙场变成了花园,村庄变成了景点。
  “环境变美了,看着都高兴。没事就去花园走走,子女也孝顺,还有啥子不高兴的!”说起村庄的变化,78岁的村民刘殿玉满脸笑容。
  在榆林,形式各异的伙场随处可见。
  “这是我们郑家梁伙场的产品服务区,设置有废旧物回收点、便民驿站、议事屋等,不仅为村民生活提供便利,也让游客感受到伙场经济的多样形式。”岔河则乡副乡长朱新伟介绍,这两年,该镇将村里的伙场规划改造成共享羊圈、共享菜园等,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的赵家峁村,“庭前栽花,院中摘果”的古塔新村,“美丽庭院,栓正伙场”的新庙滩村……榆林市榆阳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思路,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实现了因地制宜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