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嵇桂清式“励志叙事”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08日版次:02
| 快评 |
  炎炎夏日,正是大量新鲜瓜果蔬菜上市的季节。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北港村果蔬高新技术孵化园内,小番茄到小黄瓜,茄子到甜瓜……各种瓜果挂满枝头,红的绿的紫的,个个圆润饱满。技术员嵇桂清正在检查即将上市的甜瓜品相。看起来虽不起眼,但其实嵇桂清有两个“特殊身份”:一个是视障人士,他的视力二等残疾,想要看清一件东西,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另一个是湖州市的首批“农民专家”,2020年获颁的这一称号让他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西谚有云:“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对于嵇桂清来说,似乎也是如此:视力障碍虽然影响了嵇桂清的正常生活,却也让他更加专注于观察。他表示,“喜欢地里的生活”,常趴在地上看蔬果的发育”“贴得近,我能看到一些根茎叶的细节,还有常人很难发现的虫子,也算是因祸得福”。不过,剥开附着其上的宽慰话语,你会发现这种专注其实来自屏蔽外界干扰后的“用进废退”,或者说刻意练习。当然,对嵇桂清来说,他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相关报道提及,自2008年开始学习农业种植、接触到大棚种植起,嵇桂清对吊珠、整珠、微滴灌技术等众多的专业名词,每一个都力求学懂弄通,相关的内容“别人可能几分钟看完一页,他要看几个小时”。这就与曾国藩倡导的结硬寨、打呆仗式的“笨功夫”颇为神似。事实上,因为视障缘故,要想学习领悟除了下苦功夫、笨功夫,别无他途。当然,嵇桂清之所以甘之如饴,主要还是“大棚”这两个字在他心中扎下了根,成了他倾尽全力想要抓住的光,而他最终也如愿以偿。
  或许有人怀疑,在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嵇桂清所习得的大棚种植技术,是否还那么不可替代?事实上,两者并非彼此替代的关系,而是可以互为辅助。农业科技手段固然可以集众多优秀种植知识、经验于一体,但某种意义上,它仍是人力种植技术的传承与拓展。不论何时,人智始终是基础和核心,这也是嵇桂清这样的农民专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虽然“种植方式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智能系统的加持大大节省了劳动力,但在充满科技含量的大棚里,嵇桂清的经验和技术依然有大用场。
  殊为难能可贵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和自己一样的残障人士走上共富之路,嵇桂清常常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将一身技术无偿传授。对此,有大棚情结的嵇桂清表示:能整日在大棚里忙碌,既幸福又知足,能帮邻里乡亲解决点问题更觉得值了!这番表态也让嵇桂清的“励志故事”,平添了许多动人之处。
  每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嵇桂清的励志叙事,显然源自个体的自强不息,那种对命运的不懈抗争。而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在他身上的映照,比如获评农民专家、获得创业补贴,又或者供职于果蔬高新技术孵化园、为农民兄弟传授技艺,等等,又为他的个人进击赋予更多内涵,为他个人价值的发挥和放大提供了更好的土壤和条件,这可谓一种双向奔赴与彼此成全。置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下审视,那些饱满且充满张力的嵇桂清式的“励志叙事”,显然越多越好!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