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雷剧,唱做并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0日
版次:
12
雷剧有近三百年历史。
雷剧,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旧时,雷州歌是本地劳动人民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互相唱和、逗趣答辩的民间歌谣。雷州半岛人民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在不断吸纳粤剧、潮剧等剧种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
明末清初,雷州歌对唱盛行,每逢喜庆之期,歌手会聚,即兴而唱,随问随答,比赛歌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据记载,雷州市白沙镇麻扶桥就是当地最早的对歌台。
清顺治八年(1651年),此地兴建馆专供歌手往宿。此后,著名歌手常应邀到各地对唱,成为专业艺人,之后开始组合成立唱班,后因有女歌手加入,群众则称之为娘歌班。所谓娘歌班是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的男女两歌手在舞台上对歌,对歌时男执一扇,女执一扇一巾,来往变换位置,边舞边唱。歌文内容大都是劝告世人去恶从善,如早期的劝世歌有《劝世戒烟》《劝世戒赌》等。这些劝世歌开始只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写成的叙事式的歌文。后来,艺人为了更深刻地表现其思想内容,便虚构情节,使其故事典型化,并按照人物分角色上场演唱,这就成为戏剧的雏形。
据传,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端午节,海康南渡河赛龙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乡老改为“赛歌台”,进行赛歌活动。自此,雷州歌登上舞台(乡里人称踏楼板)。后来,由民间歌手自由组合,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有的姑娘歌还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深受群众欢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断机教子》就是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海康人陈昌齐写的。不久,姑娘歌的劝世歌进一步发展成为班本歌(歌班仔)。
清嘉庆末年(大约1816年至1820年),第一个雷歌班——北和雷歌班成立。自此土生土长的雷歌班活跃在雷州大地上,并以雷州半岛为中心,辐射广西、海南、茂名等省市部分地区。1964年,雷州歌剧改称“雷剧”。
雷剧唱做并重,尤重唱。唱腔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综合体,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唱腔分“雷讴”“高台”“混合”三大体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复板五种板式。雷剧唱白用雷州话,唱词分传统、变格两类。传统唱词格律严谨,一般为四三音步,一段四句,每句七字(有的句首可加“歌垫”二至三字)。一二四句押韵,一句平仄皆可,二句押阴平,二四句的第四字和第四句末押阳平。新编剧目唱词多用变格,是为增强唱词的表现“张力”而突破句式界限,在第三四句之间加若干句子,名为“长句歌”,唱完后再续上第四句结束。
雷剧表演角色除生、旦、净、末外,还有如骚旦(又称花旦、艳旦)、婆脚(老妇人)、乌衣(中年妇女)、瘦仔(打筋斗演员)、杂脚(打诨插科的滑稽演员)等独特行当。传统上,还有脱绳、吊辫、椅子功、吐牙、喷火等特技表演。
雷剧是雷州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与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生活、地方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雷剧代表作剧目有《抓阄村长》《陈瑸放犯》《雷神的传说》《梁红玉挂帅》《大义定雷州》《符兆鹏》《千里缘》《斩周忠》《秦香莲》《张文秀》等,新创作剧目有《陈瑸放犯》《雷州义盗》《武大娘辞轿》《智驯雷州虎》《龙珠奇缘》等。
2011年5月23日,雷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浓
上一篇:
宋代落榜生的 幸福出路
下一篇:
张公庙
上一篇:
宋代落榜生的 幸福出路
下一篇:
张公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