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拜猫风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20日版次:12
| 民俗撷英 |
  广州的拜猫风俗始于何时,无从考究。此风俗在解放前尤甚,主要流行于广州城郊珠江北岸的珠村、前进、棠下、冼村等村庄。正月十六,传说是“猫神”的诞辰。该日,前进、宦溪村民到大庙,珠村村民到北帝庙拜猫。宦溪大庙,又名观音堂,建于清代,供奉观音。珠村北帝庙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据村中老人说,拜猫习俗的起源没有文字可考,只是相传有北帝庙时就有了。庙里供奉的猫像,村民称为猫神。其质地有用木头造的,如宦溪村;也有陶瓷造的,如冼村。据宦溪村民解释,所拜的并非是猫,而是元坛菩萨(赵公明元帅)的坐骑白老虎,故拜猫实际是“祭白虎”。
  为何拜猫,亦众说纷纭。一说是为求财,二说是为辟邪。拜猫仪式是到北帝庙或华光庙的猫像前拜祭。供品最少应有两个鸡蛋、两片猪肉、两块豆腐,以及一把米、一把茶叶,或有酒、甘蔗等物品。其中必不可少的形式是把猪肉往猫嘴上抹,是为喂虎,弄得猫嘴满是油腻,因此拜猫仪式过后,庙祝要用鸡屎藤将猫洗干净,存放好,免得被老鼠咬烂。解放前宦溪村木猫的嘴就被老鼠多次咬烂。拜祭时要烧香烛、纸钱,有的还把茶叶当空抛撒,祈祷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祭完白虎后到华光菩萨和玄坛菩萨前祈福。传说祭过白虎后就会逢凶化吉,诸事顺利。喂白虎的肥猪肉,有钱的就厚一点,贫穷的就薄一点。这段日子,庙祝天天都能收到一大钵头肥猪肉。
  旧时的正月十六,拜猫的人络绎不绝,仅一条几百人的自然村,有时两个谷箩都装满了鸡蛋。如今,白猫风俗依然延续,但猫像再也不是木或泥做,而是改为瓷质,以免被老鼠咬烂。   □海狸

上一篇:世说新语

下一篇:| 笑林广记 |

分享: